好像也是情理之中。
第九栏是谢文君的“冲刺预热”。
他的摆臂幅度从30厘米增加至35厘米,借助摆臂的惯性提升步频,同时核心肌群全力收缩,将所有剩余体力集中于蹬地发力。
稀薄的空气里,他的呼吸频率从“两步一吸”切换为“三步两吸”。
高频浅呼吸让肺部气体交换效率最大化,确保快肌纤维在冲刺前获得充足氧气。
第十栏过栏。
青唐城的观众已站起身欢呼。谢文君的过栏动作如“行云流水”,起跨、腾空、落地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这在高海拔的第十栏极为罕见,足以证明他的技术稳定性与耐力储备。
落地瞬间,他的蹬地力度爆发至90%,步长达到2.8米。
像一道栏间闪电,朝着终点线疾驰而去。
因为领先的太多,在背影上。
甚至和某一个人。
略微有一些重合。
这个时候其余人已经完全被他拉开。
刘祥也很期待的看着。
他知道自己这个小师弟,这一枪的目标是什么?
那就去。
做到吧。
距离终点线10米时,谢文君的摆臂幅度达到最大值,肩部肌肉全力收缩,带动身体向前俯冲。
1.3米/秒的顺风此刻成了他的“最后助力”,气流从他的身后推送,让他的冲刺速度再提0.1米/秒。
他的目光死死盯着终点线的白色。
核心肌群紧绷。
确保身体前倾的稳定性。
避免冲线时的失衡。
此时他的技术体系已进入“冲刺专属模式”,每一块肌肉的收缩、每一次呼吸的节奏、每一个关节的发力,都精准指向“以最短时间撞线”这一终极目标。
将技改成果、高海拔适应力与临场爆发力熔铸于最后10米的赛道上。
落地刹那,他的蹬地技术完成“最后一次升级”。
第十栏落地时的脚掌触地位置比预设偏左0.5厘米,这本是高海拔下易导致失衡的微小偏差,但他的核心肌群以0.008秒的速度完成“应急修正”。
右侧腹外斜肌瞬间收缩,带动骨盆向右微移1厘米,同时左腿膝关节蹬伸角度从138°增至142°,额外释放出5%的蹬地力量。
这一“偏差即修正”的反应,源于他赛前100组“栏间落地偏差训练”。
在跑道上随机设置0.3-0.8厘米的标记点,模拟落地偏差场景,让神经与肌肉形成“条件反射式纠错”,即使在极速冲刺中也能稳控姿态。
科学训练。
永远是运动员,能够保持好成绩的基础保障。
没有这个方面。
不稳定。
其实才是常态。
稳定。
其实才是奢求。
距离终点8米处,他的摆臂技术彻底切换为“冲刺助推形态”。
此前35厘米的摆臂幅度骤增至40厘米,肘部夹角从83°扩大至90°!
摆臂轨迹不再紧贴身体。
而是呈“前后扇形摆动”。
这种调整并非盲目发力,而是借助摆臂的惯性为身体提供额外向前的牵引力。左臂后摆时,三角肌与背阔肌同步收缩,拉动左肩向后发力,形成“反作用力助推”。
右臂前摆时,胸大肌顺势收紧,将摆臂的动能转化为身体前移的速度,每一次摆臂都像在为“冲刺引擎”加注燃料,步频从3.7步/秒提升至3.9步/秒。
虽未达峰值。
却精准适配最后阶段的发力需求。
没有栏架阻挡。
步频自然也上来了一些。
最后6米。
高海拔下的耐力储备成了“破线关键”。
多数选手在此时已出现快肌纤维疲劳导致的蹬地力度衰减,谢文君却凭借“分层供能策略”维持稳定输出。
iia型快肌纤维仍以90%的强度主导发力,iib型快肌纤维则以75%的强度辅助。
避免过度激活导致的痉挛。
他的呼吸模式也切换为“高频浅呼”,每秒呼吸2.5次,每次呼气量压缩至常规的50%,既保证肺部气体交换效率,又不让深呼吸打乱核心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