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支撑不断拓展的步长,他的曲臂支撑逻辑也做了调整。
弯道加速时,双手虽仍保持握拳指节触地的姿态,但指节间的间距从宽于肩2厘米缩至宽于肩1厘米,借助稍窄的支撑面,提升核心对身体的控制力,避免大步幅蹬地时出现身体扭转。
18米处,他的右腿快肌纤维因缺氧出现轻微酸胀,若继续拓幅可能导致失衡,他立即微调蹬地发力点。
将右脚掌的发力重心从外侧移至中部。
同时减小后摆的力度,把步长稳定在2.2米,没有强行追求步长突破,而是用“稳幅保速”的策略。
让速度维持在3.8米/秒。
与谢正业的速度差距,始终控制在0.2米/秒以内。
这里谢正业的步频型曲臂,核心逻辑是“动态适配”——
不追求某一环节的极致,而是让全身动作形成“自调节闭环”。
所以从10米处开始,他的核心肌群不再是僵硬的“支撑框架”,而是像一套灵活的“液压系统”,根据赛道弧度变化实时调整发力侧重:
当弯道初显弧度时,左侧核心肌肉悄然收紧,右侧则适度放松,借助这种左右肌力差,自然带动身体向内侧倾斜,既利用向心力提升速度,又避免因刻意倾斜导致的动作卡顿。
这种调整不是机械的“角度设定”,而是肌肉记忆驱动的“本能反应”,就像骑自行车时身体自动平衡,无需刻意计算,却精准得惊人。
更关键的是,他懂得“以小失换大得”的节奏把控。步频型选手最忌盲目追求高频,谢正业深谙此道。
当察觉肌肉耐力即将触达临界点时,他不会硬撑峰值步频,而是通过微调躯干姿态——略微收窄肩宽、降低上半身重心,减少空气阻力对身体的冲击,用微小的姿态变化抵消步频小幅下降带来的速度损失。
这种“舍局部保整体”的策略,让他的加速过程像一条平滑的曲线,没有剧烈波动,却能在持续积累中扩大优势。
周兵的步幅型曲臂,则走“刚性姿态保拓幅”的路线。他明白大步幅的核心是“躯干与下肢的发力协同”,因此从10米处开始,就用“核心刚性锁定”策略:
腹直肌与背阔肌同步保持90%的紧绷度,将躯干打造成“刚性支架”,避免大步幅蹬地时出现上半身前倾或后仰。
14米处,他的步长拓展至2.2米以上,为了让下肢发力能完全传导至躯干,他微调髋关节角度——
将髋关节前送幅度增加2厘米,同时通过曲臂摆臂的“前后牵引”。
带动肩部与髋关节形成“同频前送”。
确保每一步蹬地的推进力。
都能通过刚性躯干高效转化为前进距离。
而非浪费在身体晃动上。
他的能量分配策略同样围绕“步幅稳定”展开,讲究“循序渐进、留力后程”。
弯道加速初期,他不会急于将步幅拉到最大,而是让步长以均匀的幅度逐步拓展,给肌肉适应低氧环境的时间。
当步幅达到理想范围后,他便将发力强度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不追求瞬间爆发,而是通过持续、稳定的输出维持速度。
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让他在加速过程中几乎没有能量浪费,即使在低氧环境下,也能为后续赛程保留充足体力。
这是两个人不同。
但也有相通的地方。
比如面对弯道弧度的变化,谢正业周兵的应对方式是————
“主动贴合”而非“被动适应”。
他们会根据赛道弯曲程度,微调脚掌落地的角度,让双脚像“履带”一样贴合弯道轨迹,既保证抓地力,又避免因轨迹偏差导致步幅缩减。
这种对赛道的“感知力”,让他的大步幅步频在弯道中不仅没有受限。
反而能借助弧度的向心力。
让每一步的前进距离比直道时更具优势。
相比他们。
直臂选手的困境,就大多了。
而出现困难的问题。
恰恰在于技术维度的单一。
梁佳宏的直臂加速,仍停留在“摆臂加力、蹬地使劲”的传统逻辑,缺乏对核心姿态的精细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