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正常,因为平常的训练中没有压力,神经的兴奋度也不够,导致肌肉的兴奋度也不够。
要不怎么说?
如果你是大赛型。
比赛才是你突破的地方呢。
50米标记线处,袁奇奇已经肉眼可见,超越了梁晓静,暂时占据了第三的位置。
她能感觉到速度还在提升,身体的状态越来越好。
这。
两年自己同样不是白过的。
梁晓静被袁奇奇超越后,没有丝毫慌乱,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节奏。
她的摆臂依旧稳定,每一次前摆都精准地停在胸前位置,像是被尺子量过一样,步频也没有因为对手的加速而改变。
对她而言,途中跑的关键是——
守住自己的频率,而非追逐她人的速度。
她能感觉到袁奇奇的身影在前方逐渐拉开距离,却没有盲目提速,只是按照训练时的节奏,一点点调整呼吸与摆臂的配合。
跑过45米时,梁晓静的呼吸从“两步一吸”调整为“三步一吸”,这是她根据自身耐力特点制定的策略——
前半程高频呼吸保证氧气供应,后半程延长呼吸周期,减少呼吸对动作节奏的干扰。她的核心肌群始终保持紧绷,像一块坚硬的钢板,将下肢蹬地的力量高效传递到全身,确保身体姿态不会因为疲劳而变形。
55米处,梁晓静敏锐地察觉到葛曼奇的节奏出现了波动。葛曼奇为了追上袁奇奇,刻意加大了摆臂幅度,导致上半身微微晃动,步频也变得忽快忽慢。
梁晓静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她在保持核心稳定的前提下,悄悄加快了摆臂的速度,借助摆臂的牵引力,让步频自然提升。
这种“借力加速”的方式比直接发力更省力,也更符合她“稳字当头”的技术风格。
60米标记线处,梁晓静已经追上了葛曼奇,两人再次并肩跑在一起。
她没有急于超越,而是保持在葛曼奇左侧半步的位置,既能观察对方的动作,又不会被对方的节奏带乱。
梁晓静知道,葛曼奇的爆发力还在,一旦自己贸然加速,很可能会被对方反超,不如耐心等待,等到葛曼奇再次出现失误时再寻找机会。
葛曼奇还是嫩了点。
太着急先追上去,反而导致自己的节奏有些紊乱。
这又不是60米。
100米后面还有40米呢。
被梁晓静追上后,葛曼奇的心里泛起一丝急躁。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节奏越来越乱,摆臂时肩膀开始发僵,蹬地的力度也不如之前稳定。
这是她的老问题了,一旦被对手逼近,就容易失去冷静,做出违背训练习惯的动作。
跑过60米时,葛曼奇呼吸强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想起教练赛前的叮嘱:“遇到困难时,别想对手,想想训练时的感觉。”
快速在脑海里回放训练时的画面——
摆臂时肘部的角度、蹬地时脚掌的受力点、呼吸与步频的配合节奏……
几秒钟后,她重新睁开眼,将摆臂的重心从肩部下沉到肘部,减少了上肢的能量消耗,同时放慢了呼吸,让气息重新平稳下来。
调整过后,葛曼奇的节奏逐渐恢复稳定。她没有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按照训练时的标准动作,一步一步稳步推进。
摆臂的幅度变小了,但更精准。
每一次摆动都能精准地配合蹬地动作。
蹬地的力度虽然不如之前大。
但更均匀。
避免了力量浪费。
看起来这些小丫头们现在成长起来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而且也不会因为比赛里面出现的问题而轻易放弃。
这才是珍贵的地方。
而不是像以前的那一批运动员。
一旦被打乱了节奏。
就会一乱到底。
根本没有调整的能力和想法。
65米处,葛曼奇尝试着加大了蹬地的力度,借助腿部的爆发力,稍稍拉开了与梁晓静的距离。
她知道,自己因为年纪还没有成年,身体发育不足,所以面对大了半岁多已经成年梁晓静,耐力可能不如,必须在中途跑阶段建立优势,否则到了最后30米,很可能会被梁晓静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