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明朝中叶开始,两淮地区的水患就连绵不断。
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
这一段描写,道尽了两淮地区百姓的心酸。
只可惜明王朝统治者的眼中完全忽略了百姓们的心声,用这里的牺牲换来了北方的稳定。
左梦庚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鼎鼎有名的洪泽湖就是因为黄河夺淮而形成的。
贯穿整个明朝的黄河水患,始终是两淮地区无解的难题。
不管是刘大夏,还是潘季驯,哪怕全都殚精竭虑,想尽了办法依旧无法根治。
究其原因,对于明朝来说,黄河并非是水利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当初潘季驯治河的时候,为何会采用束水攻沙的策略
并非是因为这个策略最好,而是因为万历皇帝需要确保中都凤阳的安危,逼得潘季驯只能这么干。
虽然当时黄河着实稳定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河床的不断抬高,两岸的决口情况日渐增多。
万历朝的最后二十三年,黄河决口了十八次。
而每一次都将两淮地区变成了一片汪洋。
受苦受难只有百姓。
蹲在黄河大堤上,用手抓起松软的泥土,左梦庚忧心忡忡。
“这条河就不该出现在这里。”
在他看来,黄河夺淮绝对是一个天大的悲剧。
虽然看起来这是自然的选择,但是却给这片富饶的土地带来了灾难。
究其原因,只在于两淮地区原本有淮河的存在,并不缺水。黄河的到来,让这里的水量超出了本地的承载能力。
而除了自然原因之外,才是最不可原谅的。
不但朝廷要确保运河安危,牺牲了当地,两淮强大的盐业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其实如果想要解决黄河水患的问题,最实际的做法就是给奔腾汹涌的黄河找到一个入海口。
原本在淮安以东、安东一带,通过涟水河道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但是朝廷里负责盐业的官员和两淮地区的盐商却不答应。
原来从盐城经过泰州、再到通州,有一道十分重要捍海堰,那就是大名鼎鼎范公堤。
这道堤坝是宋代名臣范仲淹所修建,有效的减少了海水倒灌的侵袭,保护了当地。
可是经过数百年的沧海桑田,一个尴尬的情况出现了。
随着海边的泥沙淤积,陆地面积不断向着海中延伸,导致范公堤慢慢远离了海边。
到明宣宗的时候,范公堤距离海边已经足足有三十里。
现如今呢,比起弘治八年的时候又增加了二十里。
多出来的这五十里土地,便成为了明代最重要的食盐产地。
光凭这些盐田,就为明朝带来了丰厚的税收,也造就了两淮盐商的豪富。
朝中主持盐业的官员、两淮依靠盐业暴富的商人全都势力强大,岂容饭碗沦为泄洪之地
于是就在这样的之下,着实坑苦了淮安附近的平民百姓,造成了这里穷困潦倒的局面。,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