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我们能够触摸到的第一段历史,它用一种独特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向我们展示了那个辉煌时代的文明成果。”
“而在殷商灭亡之后的时代里,同样有一种文字,被认为是华夏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它历经华夏文明中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因为与一种金属的结合,堪称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独一无二,想必各位观众已经知道了它的名字!”
易泽微笑着言道,有时候互动就是这么简单。
给观众一些简单地问题,让他们保有一种参与感,哪怕这个问题人尽皆知。
因为观众需要,所以节目可以设置。
“它就是金文,也有人称它为钟鼎文。”
易泽身后,一件件造型独特,精美的青铜器浮现而出。
在其中的钟鼎之上,镌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金文是华夏最雍容华贵的文字,它被铸刻在青铜器上,因为其往往现身于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所以又被称作是钟鼎文。
“众所皆知,华夏的青铜器,自古以来就被蒙上了一层尊贵而神秘的面纱。”
“上古时代,有这样一个神秘的传说,相传黄帝曾经采集铜矿石,铸鼎于荆山之下,用巨鼎镇住了中原气脉,从而镇住了九州八方。”
“而大禹,更是铸造九鼎镇压天下,鼎也因此成了王权的象征,成为上天,给予凡人权力的神器。”
易泽几句话便引出了一个个神秘的传说,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远古的传说渐行渐远,那个铸鼎的时代,也成为了上古之谜,消失于人们的视线,究竟是谁?又为什么要在青铜器上刻字,这些文字讲述着怎样的故事?”
易泽身后,一尊尊青铜鼎不断地浮现,这些精美的礼器,成为了文字的载体。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先秦青铜器铭文,约有一万四千余篇,其中商周金文共约万余篇,春秋战国金文三千余篇。
其中,金文单字共计三千七百二十二个,其中已经被破译的字二千四百二十个,依旧有一千多字无人能解。
而这些无法解读的金文,绝大部分都出现在商代的器物上,它们往往肚里出现,或者是同类字的罗列,有时还会附加一个“亞”字形的边框,笔画苍劲古拙,书风雄伟浑厚,器物本身夸张的纹饰,更为这些字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而这种被“亞”字形边框圈起来的文字,就是族徽,是古代一种制度的孑遗,它们比甲骨文更加古老,也更加的象形。
易泽伸手,从青铜器上取下了一个个族徽,这些神秘而古老的文字,是上古先民流传下来的图腾。
“这些青铜器上难以被辨识的文字,曾与甲骨文一起,见证了一段文明的历程。”
“与用来记录占卜结果的甲骨文不同,金文需要被铸造在青铜器上,因此显得更加美观、浑厚。在某种意义上,甲骨文可以被看做是我们的手写体,而金文,则是被印刷在教科书上的印刷体。”
从金文研究中衍生出来的学问,被称为金石学。
这门学问自宋代已经开始,往往与石刻一同研究,金石二字,包含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问。
而在进入新时代的时候,对于金文的解读,则更加的规范。
“当历史掀开周王朝崭新的一页,属于殷商时期的加固占卜已经逐渐的成为记忆;当简牍、绢帛腐朽不存的时候,青铜铸造的金文,注定成为研究周代历史最重要的文献。”
周,一个辉煌的王朝。
跨度极广,历史极长。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周朝共传三十代三十七王,历时八百余年。
期间,又分为西周和东周。
当然,这只是后人为了方便区分,而做的标记。
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毫无疑问,都是同一个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