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渊年轻气盛,如何受得住激?当即领兵出战,双方便在安市城下大战一场。赵累之军军阵严整,器械精良,虽然缺乏勇冠三军的猛将,但小将孙绍的武艺却也不差,与公孙渊交手数十回合未落下风。斗将结束之后的两军对战,辽东军便全然不是汉军的对手,交战大半个时辰,辽东军便即落入下风。公孙渊只得领兵退守城池,再不敢出战。
赵累见状,当下留卫毅领兵驻守营垒,自己则督率大军大张旗鼓地绕过安市,直往襄平而去。
公孙渊闻讯大惊,欲要挥军阻截赵累,又恐野战不胜,欲要不理赵累,又担心襄平城空虚,抵挡不住赵累精锐大军的攻击。
无奈之下,公孙渊只得问计于长史阳仪,就听阳仪道:“如今已经入冬,天降瑞雪,一日寒过一日,赵累的海军多是南兵,虽在青州待了数年,有过冬的经验,但辽东之寒却也远胜青、冀,我料天气再冷下去,赵累之兵必定将会承受不住。加之赵累的粮草需从踏津数百里转运而来,这天寒地冻,粮草转运也极为不便。他此去襄平,军中最多携带月余之粮。除去来回路程,能够用来攻击襄平的时间最多不过十天。将军若能驻守安市,派出轻骑截断其后续粮道。再传信给大王(公孙晃自称燕王),叫他发动百姓,固守城池十余日,则赵累必定自退。然后将军沿途截杀,必可大获全胜。”
公孙渊道:“只恐赵累之军突然到达襄平城下,会使得城中军民尽皆惊慌失措。万一坚守不了十日,那该如何是好?”
阳仪闻言,沉默片刻,道:“襄平城有人口四五万人,大王若是发动所有百姓,可得青壮近万,岂能连十日都守不住?将军若是实在不放心,可立即传信给大王,叫大王命玄菟郡太守王赞将其麾下防备高句丽的二千边军回守襄平。有这二千精兵,再有近万青壮协助,稳守襄平十日应该绝无问题。”
公孙渊闻言,点头道:“此言有理!高句丽乃小患,赵累才是腹心之疾,方今天寒,高句丽未必便会进攻,先收兵回来稳固国都,方为上策。”
当下公孙渊写了表文,将自己的计划上报公孙晃。
公孙晃在襄平收到公孙渊的表文,当下命将军宿舒、孙综组织城中青壮上城防守,随后写了军令,命玄菟太守王赞立即领兵前来防守襄平。
玄菟至襄平的距离与安市至襄平的距离大致相当,按理说信使往来,耗费时间,玄菟太守王赞的援兵应该会比赵累迟到数日才对。然而辽东军熟悉地理气候,在冬季自有雪橇、爬犁可以代步,却比赵累的骑步兵混合军团的速度快了许多。赵累的大军尚未抵达襄平,王赞的兵马已经进了城。
当下公孙晃心中大定,认为自己必定能够守得住城池,并能击败赵累了,于是安心准备守御之策。
如此又等了三四日,眼看十余日过去,赵累的兵马却还在襄平城南七八十里之处逡巡不前。公孙晃心下大讶,当下加派斥候前去打探,斥候纷纷回报,说赵累在原地修筑营寨,既不进攻,也不撤退,不知何故。
公孙晃百思不得其解,不过赵累不来攻城,公孙晃自然也乐得轻松,当下一边命众将严守城池,不得懈怠,一边将消息传给驻兵安市的公孙渊,叫他随时准备截杀赵累的撤退之军。
如此又过了三日,一个噩耗突然传来:汉军一支三千人的骑兵突然出现在辽隧守军之后,与牵招前后夹击辽东军,守将柳远、卑衍猝不及防,被杀的大败。卑衍战死于乱军之中,柳远则领着千余败兵一路溃逃,沿着燕长城旧址逃回了襄平。
那支三千人的骑兵便是赵累麾下大将李敏、田侯所率领的三千骑。原来赵累故意慢行,吸引公孙晃的注意力,实际却早已命李敏、田侯率领骑兵,携带七日干粮,日行百余里赶到辽隧,协助牵招破了柳远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