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九百五十八章 于谦上学

第九百五十八章 于谦上学(2 / 3)

于彦昭弯腰,轻声说“谦儿,你不知道,社学的学问都是杂散不精、锦上之花,而非真正学问,那些教材父亲也看过,虽是新颖,却无至理,有些甚至连格物致知都不提,那等误人子弟的学问,就不应该大行其道”

于文明拉过于谦,对于彦昭严肃地说“你只希望谦儿学习四书五经,可那些学问又真能让他成为人才你那一套已经老旧了,朝廷如今取士,可不是靠什么八股文了,你难道还没听说,杂学在科举考试中越来越重要”

于彦昭苦着脸“父亲,再重要,也不过是百分之三十的位置。只要谦儿掌握了那百分之七十的儒家学问,何必花时间学一些无用的内容。”

于文明拉着于彦昭到了路边,训斥道“你道哪个学问是无用数学无用吗拼音无用吗兵法无用吗匠学无用吗你看看,这天底下多少新鲜学问都来自于国子监,而想要进入国子监,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社学、县学、府学,一级一级爬上去你指望谦儿在苏先生座下苦读十年,成为一个书呆子不成”

“谁说我教出来的就是书呆子”

青衣先生苏秀冷着脸走了过来,看了看于文明,又看了看于彦昭,最后低头看向于谦,说“这孩子倒是个好苗子,送去社学多少有些可惜。于彦昭,若你不疼惜孩子,就送他去社学吧,反正私塾名额有限。”

于彦昭有些着急,连忙看向于文明。

于文明对苏秀施了一礼,平和地说“老先生,于某并非有看不起先生之意,而是认为孩子不应只钻读四书五经,儒家一言,还应旁涉其他,广学多识。”

苏秀阴沉着脸色“学问最重精,最忌杂。人之精气神,理应只容纳儒家一门学问,其他杂学又何必修来,浪费生命,虚度年华于文明,你也算是个读书人,明白事理的,寻常百姓家没有选择,只能送孩子去社学,所求不过是识几个字罢了。可你们家算是大户,自当清楚其中关节,孩子何去何从,你还需慎重。”

于文明被苏儒如此一煎迫,顿时不知如何回答。

于谦拉了拉于文明的衣襟,然后对苏秀行礼,如一个小大人般侃侃而谈“先生所言于谦并不认可。学问重精不假,可孔子也主张六艺,先生是否也要说孔先生是一个伪大家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吾师,不就是告诫我们,应该向所有人广博地、虚心地求教学问”

“社学尊孔子的话,有错吗朝廷办社学,兴教育,免束脩,当真是让孩子识几个字吗谦依旧不认可,在我看来,朝廷是在做大好事,皇帝给了所有孩子一次改变生活的机会,他们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不再成为苦哈哈的农民,而是成为朝廷所想要的人才。”

“还有,四书五经是儒家的经典,它不是先生敛财的工具。我于谦想要的学问,四书五经里没有,但社学里有,拼音,多神奇的存在,简单的二十几个字母,竟说尽了天下字,敢问先生,这等学问难道不足以称赞这等学问,难道不值得学习”

苏秀被于谦给挖了一番,脸都快黑成锅底了,甩袖道“哼,孺子不可教”

于谦对道“先生请慢走”

苏秀被噎,只好转身离开。

于文明哈哈大笑,抱起于谦不由嘚瑟地看了一眼于彦昭“这就是你说的好先生,连现在的谦儿都教不了,还如何能教他以后”

于彦昭不成想苏儒竟如此没有气度,被一个孩子说了几句话竟然跑了,连个招呼都不打,看来是没必要找他了。

得,上免费的就免费的吧,还少了一大笔束脩。

钱塘社学。

训导赵术文、胡可为,国子监革新后第二批肄业监生,赵术文,擅数学、兵法,胡可为擅医学、匠学、农学。

学员报道,自有专人负责登记。

赵术文则负责接见家长与孩子,见于文明、于彦昭、于谦来了,顿时精神起来,连忙上前招呼“快入座。”

于文明见赵术文相当年轻,只有三十五六的样子,不由地有些怀疑其本事,忐忑地问“听闻赵先生颇有才情,不知可精四书五经”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