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经,此言差矣!”贺知章刚好放下了錾刀走过来看热闹,听了卫道的话,立刻笑着摇头。
说罢,不顾年纪大,他自己快速走到车轮旁,轻轻转动。沿着一根表面烫着拂菻字母“W”和汉字“乌”的车辐,将手指由内向外移动,最后落在一根表面烫着拂菻文“EI”和汉字“欸”的纬线上。在车辐与纬线交叉处右上方的凹槽内,找到了一个卫字。
随即,又快速转动车轮,以同样的手法,找出了十几个字,塞进了王之涣手指的青铜盒子里。
张九龄快速给盒子中的铜活字表面涂色,王之涣笑呵呵地在白纸上盖印。前后不过十几个呼吸时间,一篇新文字却已经跃然纸上。
“卫道,字纲经。年少好学,博闻强记。然天生爱与人争辩,并终日以此为乐。有道士慧眼观其魂魄,只见一门闩隐约于其脑后,……”琴律抿着嘴,将白纸上的文字一一朗读。才读了一半儿,就乐得直不起腰来。
再看卫道本人,被羞了个面红耳赤。却不敢跟身为长者的贺知章去抬杠,讪讪地拱起手,低声说道:“世叔教训的极是!晚辈的老毛病刚才又犯了。此物用来印书,的确远比雕版方便。只是……”
习惯性地抬了一下,他随即就意识到了自己又犯了老毛病,赶紧用手捂住嘴巴,连声咳嗽,“咳咳,咳咳,咳咳……”
“只是什么?”贺知章却不肯轻易放过他,瞪圆了眼睛追问。
“只是,只是这车辐和纬线上的文字,又做何用?”卫道反应极快,果断将话头引向别处,“晚辈刚才看到,世叔是先沿着车辐找,然后又从内向外寻找纬线。应该是一种快速捡字的法门。不知世叔,可否能为晚辈解惑?”
“你倒是狡猾!”贺知章明知道他是在故意转移话题,却笑着瞪了他一眼,不再继续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儿让他难堪,“此物,名为转轮捡字排。这车辐和纬线,乃是两日来用昭和老夫共同所为。想法主要还是来自用昭,老夫不过在旁边给他查缺补漏!作用,类似于前隋陆法言的韵书。但使用起来,却简单了许多。”(注:韵书,古代研究文字发音的专著,已经有了拼音的雏形。其中陆法言的《切韵》,在唐代流传最广。)
唯恐大伙听不懂,故意留出了十几个呼吸时间,他才又笑着缓缓补充,“用昭将文字,分为二十三声,三十九韵。分别用铭刻于辐线与纬线之上。以同音文字和罗马文简化标记。声与韵相切,便是一个字的本音。而老夫以为,此法并不能将我大唐所有文字涵盖,所以增为二十八声,四十二韵。以凹槽盛放同声同韵之字,再以音调升降区别之,则可将大唐文字,涵盖九成以上。剩余一成不常用之字,则留待日后继续酌情增补!”(注:现代汉语是二十三个声母,古代汉语发音复杂,所以声母和韵母会多一些。)
“如此,可就简单太多了。只要识字,便能用得了这铜活字。”卫道听得心悦诚服,在一旁连连点头。然而,却努力压了又压,才将自己想要说的后半截话,硬生生憋回了肚子里。
“想说就说,只要你说得有道理!”贺知章见了,顿时觉得他好笑又可怜,又瞪了他一眼,主动放宽了对他的要求。
卫道立刻如蒙大赦,赔着笑脸追问,“晚辈,晚辈只是,只是不解,为何还要用这拂菻文字。我大唐的文字不是够用么?何必多浪费一份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