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万科的老王,名义上是现代经理人,实际上呢?并不尊重现代企业制度,并不尊重资本,搞的还是那一套。为什么这样?控制欲太强?不仅仅是控制欲,更重要的是,国内企业无论资本还是管理层,在A股的大环境下根本上还是并不认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制度,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水准决定人心。所谓制度并不只是投资者教育,并不只是监督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不及时或者违规情况,并不只是对董监高违法违规行为的立案,并不只是保护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打击老鼠仓,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导向性,形成一种良性的共识,而不是类似丛林法则的共识。
我并不是在指责谁做的不对,毕竟A股市场诞生也才30年而已,跟发达国家不能比,一开始的历史使命又是那样的。
但是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不跟纳斯达克比,香江交易所的顶层设计也是非常优秀的,监管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你特别倾向于A股IPO,要一头扎入这个泥潭,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是好像有什么顾忌?即使从企业良性发展的角度来讲,A股也不是什么好的选择。你选这条路,可能未来五年是你的高光时期,但是上市之后呢?你会发现九九八十一难才刚刚开始,IPO只是两界山。
而我,资本是冷酷的,共富贵容易,共患难很难,我只能希望锁定期达到的时候股价处于高位。毕竟我名义上只是个财务投资者,卖出股票天经地义。”
胡世恒的说法深刻,但是对楚垣夕来说并不新鲜,因为原世界中也有其他大佬说过类似的话。
这种深刻的道理,不经历几十次IPO投资是难以看清脉络和源头的,感觉是那么种感觉,任何进入A股市场的韭菜泡个两三年都会产生类似的感觉,但是想要把话讲透很难。
恍惚间,他的脑海里不由得闪回了原世界中去年穿越之前的那场激烈的撕逼。
当时很容易看到的解决方案就是不要坚持A股上市,这样一年左右的时间足够完成上市准备。这也是很多投资人讨论的热点,虽然其中不乏一些看好小康未来发展因而不急于上市的,但是也有很多后期进入的,希望尽早实现自由退出。
而且那时小康的融资已经很吃力了,但对资金仍然有需求,如果坚持国内上市,证监会是有盈利要求的,时间和金额,就算当时就拆VIE,也需要几年时间才能上,这期间还要投资人输多少血?
因此楚垣夕不得不正面回答投资者“你到底在想什么、到底在坚持什么”的问题,然后对喷。
当时楚垣夕是这么喷的:“你们说的都对,去纳斯达克很好,去香江也不错,那是现在!未来呢?不用等三年五年,一年之后呢?你们以为17年米国人反复恐吓打毛衣战是说说而已?床破上台就是为了跟我们打毛衣战的,毛衣战开打了之后纳斯达克还会像过去一样欢迎中概股吗?就算欢迎,以你们米爹的尿性你以为他们不会变脸吗?
睁开你们眼睛看看,全世界都在走向民粹,毛衣战打到什么程度谁能说的清?出了国门所有人狗屁都不是!去纳斯达克那不是送吗?到时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允许你私有化退市都是好的!你们是卖了股票跑了,小康呢?随便别人怎么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