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制度来说,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全国人口的大查,这叫造黄册,但即便是太平时分,这造黄册能反映几成人口也是很玄乎的事情。乡间往往有隐户,而官吏又视造黄册、造鱼鳞册为发财的好机会,总是从中勒索渔利,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黄册也不能完全反映人口数目的变化。
更不说数十年以来,流民成风,户帖逐渐流于形式,黄册就更无从造起了。国朝的黄册,基础是发给每户的户帖,家里人口有了变动,便自行登记填报,去官府上册,而官府来负责核准。也就是说,黄册的基础还是大家没事都呆在自己老家,不会到处乱蹿。但如今路引松弛,南方流民一窝蜂般来来去去,怎么登记和统计全是糊涂账,压根就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就连最重要的人口数据,都完全是不得而知了,旁的数据完全可以想见,大概最清楚的便是每年的赋税银子,这个户部还是知道的但也完全没有必要让小民都知道。
于是旬报的编辑,在文章选材上便陷入了泥沼,学买活军学不了,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又无法使宫中满意,没入职以前,个个摩拳擦掌,安心要大展奇才,让买活军的土包子知道什么叫做文艺通达,什么是真正雅洁精致的文笔,来了以后,天天唉声叹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找惠抑我抱怨,倒是让惠抑我夹在中间难以做人。
自然了,报纸不至于完全没文章可发,首先,一说要开报纸,各方的投稿、请托便十分踊跃,经学、理学文章的来稿汗牛充栋,甚至还有人请托人情,想要在末版刊发求名,几个编辑立刻成了京中学脉炙手可热的人物;二来,各地的战事、新闻,这些也能填充相当的篇幅;第三,最近朝廷新出的许多政策,也要在报纸上予以刊发,至少是仔细解释一下其中的意思,知照士绅,起到一个上通下达的作用。
有这三点在,每一期那自然都有东西,而且旬报的版面也不如买活周报那么多头版头条自然是要有的,一般都是在说些政策、战事的事情,第二版也和买活周报一样,主要以农事、天时为主。
第三版,买活周报是说医学、养生的事情,旬报则别出心裁,主要是收集全国各地的疫情旱涝等灾害信息,进行刊载。这主要是因为太医署的一些心得,各医正敝帚自珍,不像是买活军那样乐意教导群众避疫,也因为大多数养生方子,都不是平民能够负担得起,便是要学也无从学起。
第四版、第五版,在买活周报上都是广告,求购、招聘分了两版,这个旬报是没有的,采取的折衷办法,是让京城这里原本刻印邸报的造办官署,每一期油印些京城市面上的广告,如吉屋出租、求购房屋、招聘、新货上市等等,夹带在旬报中发行。
这主要是因为旬报面向全国,州府甚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用得着在旬报上刊登广告,自然,也因为国朝自有体统在此,又不像是买活军那样的野狐禅,行事肆无忌惮,说起商贾之事也是大剌剌的没有丝毫遮掩。
旬报这里的第四版、第五版,便是一些经学、理学的文章,这是十分受到书生们欢迎的,有些对于买活军那套政治学的驳斥文章,也会被选登上来,扬我朝威。
至于第六、第七、第八三版,编辑部内众说纷纭,本来是想着选登一些话本小说、游记散文一类,但又有人说这似乎不合朝廷体统,于是想要改为刊登些朝政军事的文章,名为时评。但宫中的意思是,前五版都是那样枯燥的东西,百姓谁愿意买来观看既然是学买活军,就不要拉不下面子。于是折衷下来,改为博采众长,不论是笑话、诗词、戏曲,还是时评杂文,只要是好文章,都予以印发。
如此一来,旬报倒是比周报要多了一些观众,至少有经学版面,这一点是让朝廷内外诸多名教之士相当满意的,有旬报对比,买活周报便越发显得粗陋了起来,透着那谢双瑶流民出身的气质毫无劝学教化的作用,满纸都是百工小道,将来买活军迟早要在轻视名教这一点上吃大亏。
若从销量来说,旬报的总印量,一期也能有个七八万份,并不逊色于买活周报多少,若是合金活字能够充分供给,再翻个两番也是不稀奇的,因为京城的住民,购买周报是很不便的,而且时效也不佳,买到的都是过时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