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元手里有钱就想买地,陆杨氏不答应,她二郎读书不管家里要钱,可往后赶考不能一点儿盘缠都不给他准备。
前几日陆景堂去府城参加乡试,陆文元跟着去,除了备好的盘缠,陆杨氏还塞了五两碎银给陆文元,让他好好照看长子,多买些鱼啊肉的回去,别让他只顾着读书,把自己饿瘦了。
陆景堂这才刚走,景年就闹出事儿来,挨了阿娘一顿打还不算,他练着字,忽然想到,等阿兄回来,指不定还得罚他。
越想越难过,景年吸了吸鼻子,脑袋耷拉了下去。
后背突然被轻敲了一下,林鸿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头正身直,坐好了”
景年立刻挺直脊背,抿着唇继续练字。
他才不傻,乱写还是要重写,还不如一开始就好好写,写完了就能去玩了。
景年现在长大一点儿,终于明白练字不是玩儿,练字一点儿都不好玩儿了。
但是他答应过阿兄会听先生的话,好好读书,好好练字,不能言而无信。
认真写完三张大字,拿给先生看过,林鸿方圈了写得好的出来,一张大字上,能得三四个红圈。
“不错。”林鸿方颔首道“晚些时候再写两张。”
景年到底年纪太小了些,手小无力,练多了也不好。
“是,先生。”景年乖乖应道。
他有个优点,心大想得开,上午还发愁等阿兄回来要挨罚,中午吃了顿好的,烦恼顿时飞到了天边。
罚就罚吧,那也得等到阿兄回来再说。
中午休息了一会儿,下午立刻追着三郎四郎屁股后头,跑出去耍了。
看见两个儿子跟小他们好些岁的堂弟玩得欢实,小刘氏心累到什么都不想说了。
一起入的学,侄子已经拿了小三元,参加乡试,她两个傻儿子,别说下场科考了,就差没落到启蒙班去,陪刚入学的蒙童一起上课。
照这个进度发展下去,指不定等年哥儿去科考了,他们两个还在学堂混着。
不过小刘氏心里也有计较,她家孩子不成器,大房的孩子出息啊
他们跟大房关系亲近,她家三郎四郎同大房的几个孩子也处得好,往后二郎发达了,当了老爷,他们就是那叫什么,鸡犬升天
所以三郎四郎带着景年混着玩儿,小刘氏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没看见了。
两个混小子跟不上二郎的步子,只能给五郎当当玩伴,五郎也是个读书种子,这么小就开始读书,以后当了老爷,就让三郎四郎两个,给他跑个腿也成。
不像那三房的,当初她公公婆婆多捧着小叔子和大侄子,为了陆景贤读书,硬是逼着二郎退了学。
族长还因为这事,将她公公婆婆好一顿训。
结果呢小叔子说是赶考,其实拿着家里的血汗钱在外头花天酒地,死都死得不体面。
人已经没了,难听的话他们也不想说。
没想到那个陆景贤以往表现得谦和有礼,能为了自己继续读书,唆使他阿娘拿肚子里的孩子相要挟。
两年前陆景堂拿下小三元,陆景贤却败于院试,最终只得了个童生。
若是没有陆景堂作对比,他这成绩算是很不错了,他阿爹十五才中的童生,他才十四,比他阿爹当年还小一岁。
可偏偏有个陆景堂,十三岁,小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