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闻暗地里长出一口气,谢谢满天神佛,老娘可不想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再生孩子。
月子期间,原主的娘来看望林闻,苦口婆心的劝她想开,让她给那未曾谋面的丈夫纳妾,“将来生了儿子可以放在你身边,从小带大就和你生的没两样,别计较太多,找那身家清白的良妾就行,身契握在你手里。”
那时候林闻还在想,不是说大家女出嫁,家里都给备下妾室候选人的么,难道原主家没有
她还不着痕迹的把四个大丫头都看了一遍。
原主母亲等跟前没了人继续道,“你若是想从自己的丫头中挑也行,本来冬雪给你备着就是派这个用的,不要急着给名分,从通房做起,生了孩子再给个姨娘。就是娘觉得,你既然已经这样了,三房的香火必定还得让旁的女人生,良妾比丫头好听些,也能让郑家看到你的心。”
若女儿还能生,那么女婿纳妾只是个玩意,不用看身份,可女儿不能生了,郑家三房的香火肯定是要的,用婢女生子虽然郑家嘴里不会说什么,到底心里也会有疙瘩。
女儿要在郑家过一辈子,行事不圆就会让自己被动,到时候公婆妯娌的言语就怕她承受不起,还有女儿的丈夫郑家三爷,要是和女儿离了心,那可怎么好。
就是女儿刚经受了这些,就怕她想不开性子变得孤拐,可是不说又不行。
哎,林夫人真是一片慈母心啊。
林夫人也不是直通通就对女儿说了这些话,都是看女儿神色还行才慢慢说出来的,她还怕女儿心里抗拒。
谁知道林闻听的津津有味,还不时点点头,林夫人一度以为女儿经过太大的打击,脑子不清楚了。
不过经过观察,见女儿确实想开了,没那种不甘愿,于是林夫人就开始给女儿寻摸人选,自己找的好拿捏,要是郑家等不及了他们开始找,那就没了先手。
既然是选妾,那就不要什么德容言功色色具备,只要模样好一些,也不能太好,差不多就行了。
找来找去,找到了段家,这个段家,家中务农,是个良家,当爹的读过书,还是个童生,因他童生过得容易,于是就把读书当成了毕生的事业,父母虽然支持,无奈读书花费太大,他又屡试不第,兄弟们就有了话。
段父又不是个能耐人,等到父母去世,兄弟们忙着就请族老过来分家,言说为着段父读书,把家业都霍霍的差不多了,因此段父没分到什么家产,只几亩薄田而已。
段父又操持不了农事,干脆把地卖了进了城谋事,因着读过书,倒也能当个写账算数的二掌柜。
大掌柜姓钱,见他老实,也算能养家糊口,自家儿女又多,给不起多少嫁妆,就把一个女儿嫁给了他,替他们在城里租赁了一个小院子过活。
妻子进门后给他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家中始终清贫。
等到两个女儿出嫁,夫妻俩好容易松口气,紧接着段父感染了风寒,一病就没了,家里没了顶梁柱,儿子还未议亲,见着他家这米缸朝天的模样也没人想嫁,钱氏急的不行,只是娘家也是帮不上什么忙的。
然后林家给女儿找妾正好找到了他家,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女儿去当妾是去吃香喝辣的,还能给儿子留下聘礼娶媳妇,一举两得。
于是段姑娘就成了郑家大房三爷的妾。
林闻哪怕知道古代买卖人口是正常,真的一个小姑娘过来作妾,她还是有些不安心,特意见了段姑娘,问她是否心甘情愿。
那段姑娘倒是端端正正给林闻磕了几个头,言说自己情愿,也是夫人给了她生路。
这话倒也没错,不来郑家当妾,她娘也在动脑筋卖了她,倒不是要把女儿卖去什么勾栏院,当娘的心还没这么狠,但是为奴为婢是一定的。
都是当奴婢,妾总比奴婢体面些,奴婢得做活,得煎熬,妾的话,最起码吃喝不愁。
于是林闻就去回禀了郑家老夫人,要给自己还没见面的便宜丈夫纳妾续香火,老夫人和身边的嬷嬷对看了一眼,笑着问人选可定了。
林闻就把段姑娘叫了来,把她的家世也说了一遍。
这回郑老夫人倒是惊讶了,没想到小三房还真开窍了,原本以为她提个通房就罢了,没想到找的还是个不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