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工作进入到这个大规模动作密集的阶段后,很多措施也陆续开始以公开或半公开的方式推进实施,海汉的意图也逐渐浮现出来,不那么忌惮被大明提前察觉了。
执委会的高官们很清楚,即便大明现在发现了征兆,并且打算以强硬态度应对,但想要让地方上组织起来备战抵抗,也是为时已晚了。
消息传到京城,果然在朝堂上引发了小小的混乱。要想应对海汉针对江西的攻势,光靠江西当地的武装力量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从附近的湖南湖北等地调动明军向江西集结。
可调集军队所需的钱粮从何而来,调动之后的地方防御空虚又如何填补,那些不安分的农民军会不会伺机而动,这些都是大明朝廷现在无法解决的难题,任凭内阁高官们怎么争吵,也很难有一个可靠的结论。
留给大明可选的应对策略着实不多,紫禁城里一帮高官头脑风暴了几天之后,也只拿出了一套看起来似乎还算可行的方案。而焦头烂额的皇帝也明白当下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先颁下旨意照此执行。
大明的应对策略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责令江西三司衙门进入战时状态,立刻调动手头的资源进行备战,同时要弹压地方上的不安情绪,不能未战先乱,让海汉趁虚而入。
二是传旨给杭州的岳仕宗,命他立刻与海汉执委会展开交涉,尽可能用谈判的方式阻止海汉的行动。为此特别授权岳仕宗,如能达成目的,可在领土归属、外交政策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让步。这说白了也就是依赖于过去的割地赔款形式来解决问题,希望以此来继续维持脆弱的和平。
当然远在京城的人们大概料想不到,他们所期望的谈判奇才岳仕宗,在种种外力作用之下,已经不声不响地转换了阵营,如今在替海汉做事了。指望通过他的活动来让海汉打消对江西的行动,基本就是纯属白给了。
三月的某天,陶弘方在西湖湖畔的执委会办公楼接见了岳仕宗。这看似只是两国要员间的一次外交会晤,但两人交流的内容却是外界想象不到的。
“这就是贵国朝廷向你下达的最新指令?”
陶弘方问毕,先看了看摆在自己面前的一纸信笺,又抬头看了看站在自己跟前,一脸不太自在的岳仕宗。
岳仕宗连忙应道:“正是。在下接到密旨不敢怠慢,立刻就联系了外交部,请求与执委会碰面。”
这一纸信笺看起来除了信纸质地比较好,似乎与普通书信也没什么区别,并不是普通人印象中那种卷轴式的圣旨。
按岳仕宗的解释,这是夹在其他文件中送到使馆的密旨,没有宣旨太监随行,也没有显眼的外观,甚至信笺上没有盖皇帝的玉玺印鉴,只在信笺一角有一个小小的符号——岳仕宗说那就是密旨的记号。
自他到杭州出任大使以来,这也只是第二次接到这样的密旨,上一次还得追溯到1657年的两国交战期间了,由此也可见大明朝廷对于目前局势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