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洪水、旱灾以及无声无息的瘟疫。
尤其是后者。
暴雨连绵不断时,不少教士都彻夜跪在倾盆大雨里,接连出现了高烧不退的症状。医官那里已经人满为患。助手担心这会演变成可怕的疫情,比霍乱或麻风病还可怕的疫情。
助手不敢请求神的怜悯,神的怜悯是求不来的。
当神不想施予怜悯时,没人能扭转神的决定,使神去怜悯一个人。
但他可以求助艾丝黛拉。
是了。
以前没人能扭转神的决定,但艾丝黛拉一定可以。
想到这里,助手抬起头,心惊胆战地看了神一眼。神能听见造物所有的想法。他打算求助艾丝黛拉,使黑夜和瘟疫消失的想法,神肯定听见了,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
神允许他去求助艾丝黛拉。
助手的脑子里闪过一句话“他既然已经伸出遮住太阳的手,谁能使其收回呢”
这句话出自颂光经。当时,一个贪婪的国王拒绝拜神,并当着先知的面,讽刺神只是一些骗子编出来招摇撞骗的玩意儿。除此之外,他还下令,禁止国民拜神,一些公然唾弃神、给神供奉染了疾病的牲畜的人,甚至能得到国王的赏赐。
但很快,这个国王就受到了神罚先是王臣接二连三地变得愚拙、贪婪,企图掏空整个国家;接着,肥沃的土地莫名其妙地变得干涸,走兽飞禽全部迁往其他国家;最后,穷凶极恶的犯人毫无征兆地从监牢里逃了出来,使整个国家不得安宁。
国王得知这一切都是神的惩罚后,连忙派人修建高大宏伟的庙宇,呈上新鲜、健康和完整的牲畜,想要修复自己和神的关系,但一切都晚了。
神冷漠地晓谕先知“我将灭亡这个国家,使这里再无国王。谁在这里自封为王,谁的国家就将遭受战争、瘟疫和天灾之苦。”
先知如实转告了国王。国王吓得痛哭流涕,失声大喊“谁能不犯错呢我仅仅是没有敬拜神,就落得如此下场神啊,你比世界上所有君王都要残暴”
先知听见这句话,就知道国王将惹下大祸,连夜逃离了这个国家。果然第二天,神就伸手遮住了天上的太阳,使一切都暗淡无光。失去了阳光,就如同失去了一切。不久,这个国家就彻底灭亡了,什么都没有留下,如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一般。
神学家们常常以这个故事为例,告诉众人,神既可以是统领万物的主人,也可以是冷酷严厉的法官。凡是激怒神的人,必将受到可怕的惩罚。假如此人至始至终都没有悔过的话,神甚至会迁怒他的家人以及后代。
没人能让神转意,也没人能让神收回惩罚的手掌。
但现在,神几乎是暗示他,艾丝黛拉可以扭转他的想法。
助手真的很想知道,艾丝黛拉究竟是怎么得到神的偏爱的从过去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她这样让神如此眷顾,如此纵容,即使是那些为信仰而死的先知,也没有记载说他们被神如此偏爱,能凭一己之力改变神的想法。
艾丝黛拉没想到那种事如此妙不可言,已经过去了一分多钟,她还沉浸在滚滚不尽的欢乐之中,直到助手走过来,叫了她的名字,她才回过神来,抬起一双朦朦胧胧的眼睛“怎么啦。”
助手不敢与她对视“我希望您能让阿摩司殿下出面安抚一下外面混乱的人心,如果阿摩司殿下还在的话,他肯定不想看见至高神殿变得这样人心惶惶。”
他本想恳求艾丝黛拉去求神恢复白天,但不知怎么,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希望阿摩司殿下出面安抚人心。
可能他的潜意识里,还是无法置信艾丝黛拉能扭转神的想法吧。
艾丝黛拉却微微挑眉,饶有兴味地说道“你说得像阿摩司去世了一样。你想让他安抚人心,不能直接和他说吗他就在里面的卧室里。”
“您是在开玩笑吗”助手以为她在装傻,想要借此引出与神的特殊关系,在他的面前炫耀一番,不由有些恼怒,“你我都知道,那根本不是阿摩司殿下,而是”他不敢直呼神的名字,连尊称也不敢,“求您了,您作为被神眷顾的人,不应该和神一样有一颗怜悯的心吗”
艾丝黛拉知道助手误会了,但没有解释,而是微微一笑问道“神怜悯谁告诉你神有一颗怜悯之心的”
助手实在无法忍受她如此轻蔑地谈论神“假如神不怜悯世人的话,我们为什么能活在这个世上假如神不怜悯世人的话,那些恶人为什么能遭到报应,饥饿的人为什么能得到丰美的食物,病重之人又为什么能奇迹般地康复数年干旱的地方,又为什么会突然降下甘霖你的思想真的太狭隘了,神就是怜悯,就是仁慈,就是公义。这是无可置喙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