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巴文明的设备仪器和我们的技术标准并不通用,仿照山寨起来也麻烦。
如果要想应用,那要用我们人类能大规模生产的仪器设备是最好的。”
陆毅解释了一句,目光却是紧紧看着显微镜中的牧巴人生物胚胎。
这算得上是人类培育的第一个牧巴人。
在冥王星上,因为要验证牧巴人没有先天脑死亡能够正常发育,确定当年牧巴文明消亡并不是信息病毒之祸,而是文明信息被收割导致的消亡。
人类在冥王星上就是利用牧巴文明传承号上面的仪器设备,磕磕碰碰的克隆了一个牧巴人。
不过那一个牧巴人,在在验证不是先天脑死亡能够正常发育后,就用上面的仪器设备冬眠了起来,然后这才把传承号运回地球。
不然的话,牧巴文明消亡在前,人类谨慎的连通讯都需要专线联系并物理隔离,在没有确定没问题的情况下,谁都不敢随便把传承号带回来。
牧巴人的存在,人类并不会大规模的培育,主要是有限的培育后,作为人类科学家的助手补充进科研序列。
寿命高达万年,天赋和智慧也都不差,这无疑是最佳的科学家人选。
同时没有太多生理**的影响,那只要思想教育到位,也不会有背叛之忧。
另外就算牧巴人自身的生物能力,近乎全光谱的树冠,通过仿生研究也能获得到绝佳的太阳能材料。
“牧巴文明的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的整理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看了一会儿牧巴人的生物胚胎,陆毅抬起头对周颖询问道。
人类已经拥有基因编译技术,只是那种技术是不成熟的,是在生命胚胎期通过特定的靶向素进行胚胎的基因编译。
当年的双胞胎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技术,通过在胚胎期注入某种靶向素,从而剔除了HIV疾病的靶向基因段,从而达成所谓的HIV免疫能力。
但这种技术风险性很高,谁也不知道阉割剔除了某个基因段,会不会造成整个基因链的变异。
人类的基因链看似是一对对碱基对,由一段段功能基因组成,但实际却是一个整体。
另外就算编译后的基因自身没有缺陷,可当和自然人的基因结合后,谁也不能确定会不会发生意料之外的突变反应。
所以在彻底破译人类基因图谱后,盲目进行基因编译改造,无疑就是在开启潘多拉魔盒。
最主要的是,通过靶向素在胚胎期进行基因改造,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太高了。
生命胚胎期,细胞分化是及其剧烈的,从1到2到4、8、16、32......在极短的时间内细胞就会分化到一个庞大的量级,各种生命组织的原始细胞也全都在这一刻分化产生。
所以在胚胎期注入靶向素进行基因编译,有很大概率会导致有一部分细胞没有接收到靶向素的作用,基因并没有发生实际改造。
当随胚胎的发育,这一部分细胞就会大量的分化繁衍,哪怕胚胎期有一个细胞没有被改造成功,最后都会分化繁衍成庞大的组织。
这就会发生改造者的身体内,大部分细胞的基因得到了改造,一部分细胞却还是原始细胞,这很可能在数年后,甚至十余年后,死于不可控的基因冲突引起的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