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开心又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回,就点点头。
老九朝西边喊“小芳,过来一下”
两人离了将近半里路,架不住路边有人,接力帮她叫,一分钟就传到小芳耳朵里。
三分钟小芳才过来,同来的还有担心出什么事的方剑平。
俩人一到跟前听到众人要买也是很惊喜,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卖出去。
小芳的本意是给他们找点事做,顺便练练手,熟悉了之后,大家的日子好起来,有人买了也能编出更精致的东西。
可是既然提前,那也没有不赚钱的道理。
小芳提醒这些老头老太太,“这东西跟城里卖的价格差不多。你们一人买两个,可以送你们一个扫炕扫床的小扫把。很简易的那种。”看向老人,“家里有吧”
家家户户都有炕,炕上脏了一点点拍很费劲,以至于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小扫把。
老人点头。
小芳“我记得村里的大扫帚也是自己做的”
张老九“对啊。用高粱头做的。”
来买东西的老头忍不住说“那岂不跟我们平时用的一样”
小芳“可能比你们的好。你们的是工厂量产,我们村的这些都是为了消磨时间慢慢编的。”
方剑平补充,“一般都是留着自家用,所以特结实。价格可以比供销社卖的便宜点。”
“那还等什么。”有个老太太催,“拿出来让我们看看。”停顿一下,看他俩,“你们也是,有这些东西怎么不早拿出来”
小芳“一个扫帚能用半年,没想过你们需要。原本打算编多了,每样有六七个够一车再拉去城里卖。”说完就给编东西的老人使眼色。
老人不做扫帚,嫌那个麻烦还累人,但他知道谁家有。
张庄人有自留地,地里见的东西不归农场,种什么由村民决定,自然是种可以吃的东西。所以每年都会在黄豆地里撒一下高粱。
这就是俗称的套种。
高粱打下来,高粱头烧火可惜了,便会给会做扫帚的人留着他做扫帚。谁有需要过去拿一把,随便给他一把菜半斤杂面都行。
然而就像小芳所说,一个扫帚用半年,做扫帚的人又年年做,以至于家里也存了不少,就挑最好看的拿十来把。
每个扫帚头都很大,几下就能把堂屋打扫干净。
小芳看着老头老太太们脸上的喜色,“是不是比供销社卖的好一样的价格也合算吧”
众人说不出违心话。
有个老太太忍不住感慨“来这一趟我的兜算是空了。”
方剑平笑道“我们可没有忽悠你们乱买。”顿了顿,“你们买回去后悔了可以卖。价格翻一倍我们都不眼红。”
扫帚不值钱,跟一两斤桃子差不多。最重要的是东西好。
扫帚把特实在,肯定不会像他们以前买的用十天半月就散开。扫帚头看起来收拾的也挺好,不论扫还是晃,都不会有东西落下来。单单这一点就比工厂的干净。
小芳怕他们犹豫一会儿不想买了,趁热打铁,“拿一把”
“拿一把”有个老太太想想家里的扫帚都秃了,看向张老九,“你说了,送我们一个扫床的小把子。”
小芳问编东西的老人“多吗”
“多是多,都是给村里人和亲戚做的。”老人为难。
小芳“让他们等着”
老人面露喜色,“你这样说我就不怕了。”立即招来几个孩子让他们去他家拿。
结果等这些老头老太太到村头,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一个扫帚,一篮子水果,水果上面还放着一个婴儿手臂那么长的小扫把。
张支书等人糊涂了,“这是”
什么情况啊。
小芳“除了水果上面的这个,这些都是他们买的。”
王秋香震惊“这这扫帚也能卖钱”
城里来的老头好笑“你这话说的。这东西不能卖,我们用的总不能是自己编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