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且甭管他们早前是以何种手段发家的。
这些人往日在摩尼教手下都讨不了好的,可陆齐却能容得下。如是不少人就纷纷回归,甚至一些背着罪孽的也是任惩任罚。说到底,这一切还都愿于中国人乡土情结。
待到陈正汇抵到的时候,整个杭州城的头面人物都在码头迎接。
那早到一步的兵马使、府城、通判、提刑官,连带着下属各县堂官,以及杭州城里一众名流。这是欢迎会,也是见面会。大家彼此照个面,那有头有脸有份量的人物,就全认识了。
没有前任,杭州城原是军管,坐镇彼处的不是别个,就是霹雳火。现下是钱粮账册一教,人拍拍屁股走了,他还要朝福州去呢。
陈正汇为陆齐鞍马前后多年,按理说本不至于落得一府尹的。只因为他入仕途时的起点太低,他奔波经营的是文人雅士这一块。虽然有了赵明诚这块牌子,却不能不说陈正汇为陆齐文治,还是做过突出贡献的。常同那位状元郎可不就是他拉拢来的?
但他也一样陷入其中太深了,没有及时步入官场,而是始终在这一块打转。那在早期时候确实是优势,但到后来就落入了下层。比如说,他若是与常同一块入仕途,早日去做正途亲民官,现下怕坐不上巡抚也能在布政使一档上打转了。何至于现在仅仅落得一杭州知府?
但在杭州当地人看来,这位陈府尹可正是年富力强,前途光明的呢。
朝廷变革时期,这年轻的达官显贵是比比皆是。最出名的就是郭永,年纪轻轻就转任两省封疆大吏,比之年到四旬的陈正汇来,自可称得上是春风得意。可人陈正汇也不差!
来历深厚,交情广搏,又曾在皇帝老子身边侍奉,现如今虽刚刚做到了杭州知府,来日却未尝不可厚积薄发,那一省的封疆是不在话下的。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样的大腿很值得他们去拥抱的。
最让人高兴的是陈正汇的年纪。正值壮年好啊,比之那些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可能叫人放心多了。陈正汇人已经步入中年,那言行举止和施政方针,自已经圆润。在如今这个‘百业待兴’的时候,有个这样的领头人才能叫人放心。
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陈正汇清点钱粮簿册,接见下属官吏,在杭州城逐渐撂响自己名号的时候,一个必须要涉及的问题就来到了他的面前——秘书。
陆齐治下的亲民官儿,凡七品以上者,现已皆有秘书。这已经是规章制度。
在不少人眼中,后者就如是早前的贴身长随,只是后者的性质更便宜私人,而前者却在公事。可实则如何,人自知道。
陈正汇身为一府之长,自然是要有秘书。那府衙下属都且有一秘书处,内里尽是秘书,在一定程度上便顶替了先前衙门刀笔吏的差遣。
陈正汇给人做了几年的跑腿的,现在冷不丁的自己也要挑选秘书了,还有些不习惯。
他就想着,要是能挑个乐和那样的秘书,那就真是好。要不然退而求其次,选个黄潜善那种急上官之所急的,也是不错。
却是很清楚一个贴身秘书对于他的重要性的,那必须好好斟酌才是。
“秘书不着急,本官刚刚履新,事情且待捋顺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