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只气得牙痒痒,看着妻子,就是气道“看这两不成器的东西,比他们堂兄差远了慈母多败儿”
杜妻也不是什么会逆来顺受的性子,当下也不干了,直接说道“难不成我一个人能生出他们两个不成”
杜如晦顿时不好再说了,他前些年因为跟着李世民的缘故,被李建成多次打压,大街上还被尹阿鼠从马上拖下来揍了一顿,就因为对方有个给李渊做宠妃的女儿,之后还被反咬一口,差点就因此被流放,那段时间,妻子真的是为他付出了太多,如今哪里还有这个底气来责怪妻子教不好孩子何况,两个孩子也不是顽劣,无非就是天资一般,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实际上,他们这帮勋臣都面临类似的问题,什么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事情,反而是低概率事件。世家说是人才辈出,其实也是因为他们人口基数大,也舍得花钱投入到对族中子弟的教育之中,即便是如此,也不是每一代都有能够扛大梁的子弟的。京兆杜氏其实都算不上世家,只能说是关陇贵族,而且还是关陇贵族里面的二流,杜如晦自然也不可能指望自家孩子也是什么天才。
好在如今看到了个杜荣,杜如晦顿时就起了心思,这位要是好生培养,未必不能为杜家再遮风挡雨几十年啊
有了这样的想法,杜如晦便打算回头想办法将杜荣也塞到弘文馆镀个金,别的不说,先打入勋臣子弟的圈子再说,至于说给杜荣找个大儒做先生,杜如晦最后还是否决了这个想法,虽说只跟杜荣说了一会儿话,杜如晦就已经意识到,杜荣不是什么循规蹈矩的人,对于经义之类的知道得也不多,或者说,并不真的放在心上,杜如晦自个也不是正经靠经义上来的,他在隋末当过官,靠的不是科举,而是举荐,或者说是征辟,那是长辈帮他扬了才名,给他铺了一条康庄大道。不像是房玄龄,他是正儿八经的举进士出身。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恩荫的名额,杜如晦肯定是要给自家儿子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给杜荣铺路,让他在一帮朝臣那里刷一刷脸,然后给他一个科举的名额,在这个科举制度还非常不完善的情况下,杜荣参加科举,一般情况下其实也就是十拿九稳了,就算是考不上进士,考个明经应该不成问题,如此,有着自个的帮助,杜楚就能快速步入仕途。
杜如晦觉得自己考虑得非常周全,而对于杜荣来说,他需要的就是有个不错的背景,然后以他的本事,很容易就能在贞观朝这个危机四伏却也是机遇十足的世界,闯出一个名堂来,他需要的无非就是自个的功劳不要被别人侵吞罢了。如今有了杜如晦做主,杜楚很多计划都可以用起来了。
杜荣的系统自然不是什么文抄公系统,而是一个图书馆系统,但是他要兑换图书馆里面的资料,都得付出一样东西,那就是所谓的赞赏值,只要别人对他的作为表示赞赏,那么就可以收获赞赏值,然后用这个就可以兑换各中资料。技术类的其实是最贵的,像是文史类的就得根据时间节点还有本身的文学价值和传播度判断所需要的赞赏值。像是之前岑参的那首诗,就属于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是传播度比较低,所以所需要的赞赏值也不怎么高,然后,他借着这一首诗就非常成功地获得了大量的赞赏值。好在这个系统还没能智能到识别什么人了赞赏值的地步,或者说,暂时还没有开始进一步的升级,要不然的话,杜荣早就该知道李承乾他们的身份还有风瑜对他的怀疑了。
风瑜虽说没有搞清楚杜荣的金手指到底是个怎么回事,但是,她已经打算强行剥离杜荣身上的金手指。哪怕就是个文抄公金手指,这也是一件会对这中历史时空产生极大威胁的玩意,有句话叫做“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像是李白那样才气盎然,就算是你将他的诗歌都抄了去,他也能从中获取更多的养分,推出更多的诗篇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可没才华横溢到这个地步,杜荣如今的所作所为,或许就会让许多后来的名人命运出现改变。
少量的文抄其实没什么问题,大多数现代人的诗词储备量其实也就是那么多,那多半是来源于九年义务教育和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大概高考之前就是他们知识储备量最大的时候,等到进入社会之后,除非本身对此有着极大的兴趣,否则的话,只会记得一些当年反复强调需要全文背诵的古文和诗词,更多的也就是记得其中的一些名言。而古时候除非是自由作诗,否则的话,在大多数的场合下,作诗是需要遵循相应格律的,就像是红楼梦里面,林黛玉他们开什么诗社,事先都要先确定韵脚,然后依照这个来作诗,现代人几个有这样的水平这可不是随便抄几个名人诗词能解决的,因为你知道的那些,多半不会符合当时的韵律。如此以来,对于后来人的影响就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