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李广利与刘髆的前车之鉴,这下子其他就算是有些蠢蠢欲动的人也不敢再有什么动静了。郑夫人那边只气得要命,她根本没想到,两个儿子都辜负了她的厚望,压根没能在几个诸侯王中脱颖而出,反而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郑家那边对于如今的情况已经是心满意足,郑家分出了两支族人,在衡山和淮阳安了家,很快就成了当地大族,因为有个做诸侯王的外甥,郑家在两国发展很是迅速,他们对于皇位本来也没有太多的渴望,如今已经是心满意足,作为商人,看到了作为外戚的回报之后,他们自然愈发趋之若鹜,甚至琢磨着再培养几个女子,回头想办法送到新君后宫之中,说不定以后就能成为正经的国舅国丈。
至于郑夫人想要让两个儿子更进一步的想法,郑家那边虽然心动,但是,他们很有自知之明,他们家做的最大的官也不过就是一千石,能够改换门庭,从商人变成士族,已经是运道,若是衡山王和淮阳王本身能力出众那也就罢了,偏偏他们实际上连下面的官僚都掌控不住,沉浸在那些官僚的吹捧之中,对下面的情况根本就不了解。当然,郑家也是挖墙脚的既得利益者,所以,郑家很快就放下了所谓的良心,很快就跟着当地官僚同流合污了总之,郑家对两个外甥的能力很了解,他们要是手里有兵权,那么或许还会跟李广利一样冒死一搏,但是他们手里最多的无非就是土地和钱财,那点人脉关系在地方上听起来很了不起,实际上放到长安根本不值一提,总不能为了个虚无缥缈的希望,将整个郑家都搭进去吧天子可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性子,亲儿子都杀,何况是他们这些便宜外戚甚至,越是亲戚,摊上这种事情越是倒霉
因此,郑家这边干脆利索地就对郑夫人表示,郑家不可能参与到此事之中,让郑夫人不要胡思乱想了,老老实实等到天子驾崩,搬到衡山或者是淮阳做个王太后不好吗何必要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呢
可惜的是,郑夫人重生之后的执念就在于此,偏偏她除了郑家和两个儿子之外,根本没有别的依靠,如今希望彻底落空,尤其是刘彻居然祭告天地,立了刘康做太子,郑夫人更是气急攻心,很快就一病不起,不多久就病逝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卷快要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