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两榜的提议很快就被刘秉忠、文天祥、陆秀夫等人接受了。
延揽人才一事成为了朝廷现在的重中之重。
赵诵下诏明年开始正式在北方和南方实行南北两榜,为的就是照顾到北方士子和读书人,保证国家稳定和繁荣。
与此同时,当年在临安设立的中央技校,此时也涌现出不少的技术性人才。
工匠们在得到朝廷的号召之后赶往北方各地。
紧接着新的技校在北方各地开始建立起来。
和当初中央技校培养人才的方式一样。
源源不断的给北方各地区贡献技术性人才。
为了稳定北方,赵诵下诏围绕燕京地区修建军镇,预防北方的蒙古以及其他草原上的敌人。
这时候有朝廷大臣提议皇帝修建长城阻止蒙古人南下。
赵诵当场就否决了修长城这个建议。
修建长城不仅仅费时费力不说,浪费朝廷赋税,增重了徭役,增加百姓的伤亡,更何况还会隔阂中原和草原的关系。
这时候赵诵开始思考汉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
中原和草原之间不应该割裂。
四海一家,天下一体。
所有民族应该平等、团结、互助,而不应该相互歧视、背叛。
这时候,赵诵想起了后世清朝实行的民族政策以及后世的民族政策,它们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非常不错的。
赵诵打算先效仿清朝的制度,他希望后世大宋的皇帝能继续延续这一政策,直到真正的民主那一天,才最终实行后世的制度
赵诵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刘秉忠、窦默、郝经等人的赞同,当年刘秉忠、窦默、郝经等人就是秉承的这一观念,才让忽必烈平等对待汉人,得到了北方汉人的支持。
而且在南下的时候,不随便屠城,不滥杀无辜,得到了很大一部分汉人的支持。
不过赵诵觉得忽必烈在后来建立元朝之后实行的民族政策,完全背离了忽必烈当初的想法,给汉人分成了两等,并且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弊,所以才会导致终元一朝,爆发了不少的农民起义,国家和百姓的对立,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至于刘秉忠等人根本就不知道,此时因为赵诵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历史线。
“朕打算派人联络各族人,将朕的这个理念传达给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大宋的态度。”
刘秉忠听说了此事,想起了吐蕃唐宋时期称吐蕃。
当年蒙古国崛起,蒙古人的铁骑兵峰直指吐蕃,想要占领吐蕃,让吐蕃归附蒙古。
后来蒙古下诏给吐蕃的人,让他们来凉州商议吐蕃的归属。
接着吐蕃就让八思巴去了凉州。
之后,因为八思巴,蒙古和吐蕃走的很近。
于是刘秉忠就对赵诵说起八思巴。
八思巴当年曾来凉州,学习天文、理发、建筑、风水、地理、儒学等。
忽必烈感受到八思巴的学识渊博,所以就让八思巴以萨迦派首领的名义统领吐蕃。
又被封为蒙古国的国师,统领天下的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