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里取好之后,就与李怀恩就去了萧山县。
隆冬时节,萧山地里是光秃秃的一片,地里的庄稼早就已经收割好了。
已是年关,马上就要正月初一了。
赵诵的车马一到了地里,就有佃户们出来了,其中一些佃户都是两淮的灾民,他们不想南下去流求,所以赵诵就安排他们在这里种稻了。
佃户们看到赵诵来了之后,立马就围了上来。
“要不是赵东家把俺们安置在这里,俺们都死在鞑子的刀下了。”
“谢谢东家的救命恩情。”
忽然人群中,有人提议道“赵东家,我们打算给你立一座生祠。”
赵诵一看,居然是李老伯。
“生祠”所谓的生祠就是一种古代信仰民俗,所谓生,就是活着的意思,也就是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不过其对象都是官员。
赵诵记得最清楚的事情就是明朝的时候,民间给九千岁魏忠贤建生祠的事情,据说在其得势时,全国为他建的生祠共九十二座,文武大员率众官员跪迎,五拜三叩首,仅次于皇帝。
而且他之前还看到过秦桧的生祠,都破旧不堪了。
所以立生祠的事情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再说这个也太张扬了罢。
他将流民都收入囊中,就已经冒了很大的风险了。
赵诵拒绝道“立生祠就免了吧,我可受不起,再说朝廷也有法度,立生祠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立的,所以我觉得还不如建立一座学堂,让你们的子女都能上学。”
“这”这些百姓们面面相觑地看着赵诵,没想到都被赵诵拒绝了。
赵诵继续道“立生祠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乡亲们的好意我明朗心领了,明年春天萧山县这里还要再造一座学堂,你们家里有孩子的就把孩子送到学堂里面,男娃女娃都可以。”
“这恐怕不好吧,俺们种的地是东家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东家的,东家两年不收俺们的租钱,还让俺们把孩子也送到学堂,东家这不是吃亏了么”
“对啊,俺们不是那无情的人。”
赵诵心里早就有主意了,他今天来就是为了宣布这件事情的,“等明年春天一定要多开垦一些地,萧山这里的地不太适合种稻,能全种棉花就好了,明年我要多收一些棉花,你们种多少,我应收尽收”
佃户们道“俺们听赵东家的安排,不过俺们只种地也不好吧,东家让俺们做什么,俺们就做什么。”
赵诵道“如果觉得我吃亏,到时候请乡亲们多帮帮忙,明年我在这里还打算开一个工坊,招收一些人,家中的女眷可以去工坊帮帮忙,顺便也有工钱拿。”
“俺家婆娘也可以去”
“是啊,工坊造好之后,很缺人手,所以需要婶婶姑姑们一起到工坊帮忙。”赵诵所说的工坊,就是制作肥皂、香皂,还有香水的工坊了。
“谢谢东家。”这些佃户都知道赵东家是一副菩萨心肠,事事都为他们考虑,所以得了消息之后就立即回家告诉自己婆娘和孩子去了。
紧接着赵诵就与李怀恩去了钱大年安排的地方了。
感谢各位投推荐票的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