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谢氏陪着婆母用了晚膳,婆媳二人将旁人都打发了下去,自个儿煮茶说话。
“瞧着你有话要说,这也没旁人了,什么事让你这么难启口”老太太接过儿媳奉上的热茶,慢悠悠喝了一口。
谢氏执壶添水,低头道“是为了二姑娘的婚事。”
“王婵”老太太轻吹了茶沫,不甚关心道“她的婚事怎么了不是自有老二家的操心么”
谢氏拨了拨红泥小炉里的碳火,将长嘴茶壶在炉上放好,才说“儿媳前些日子在大相国寺遇着甜水巷雷家的老太太,正巧她那长孙陪着她一道礼佛,就说了几句,她那长孙模样端正,在太常礼院供职,听闻人品是好的,雷家的老太太和太太也都是敦厚之人。”
老太太放下茶盏,沉吟道“雷家如今当家的那小子我记着是差遣到三班院勾当公事,是吧”
谢氏点头“正是。”
“雷家虽说门第差了些,只要姑爷人是好的、争气,倒也无妨。只是吧”老太太摇摇头,“二房那个你不是不知道,好奢华、喜金银,教得女儿也跟她一个样儿,她一心想让女儿高嫁,是不会同意的。”
谢氏笑道“以咱们家的门第,姑娘要高嫁还能怎么嫁,姽婳已经被册为太子妃,官家不会再让一个王家女嫁去了的。”
“公侯伯子男,还有宗室,总是能有一个是老二家的看上的。”老太太冷冷一哂,“到底是西南大山里头出来的,仗着上一辈的一点子恩情叫嚣得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
谢氏垂眸不言,将烧开了的壶从炉上提下来。
老太太叹息一声,对谢氏道“这些年也是委屈你了,家里有这么一个乱家的,你管着一大家子也不容易。”
当年王准外放到邕州任知州,邕州山高水恶各种当地势力盘踞,王准动了人家钱袋子被追杀,是孙氏的父亲机缘巧合救下了他,因为贼人的追杀导致当时身怀六甲的孙母受惊提前发动难产,生下孩子就血崩而亡,王准欠了孙家一条性命,便在此后处处与孙家方便还许下了儿女婚事。
孙父是个在山里倒腾药材的,因这个救命之恩受了临猗王氏的照顾,发了家当了个富家翁,那个难产生下来的孩子就是如今的二房媳妇孙氏。
孙氏从小就知道自己长大了是要嫁到临猗王氏大宗为妇的,也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为什么而死,有了依仗有了底气态度自然会嚣张了些。
谢氏在孙氏进门没多久就从婆母那儿知道了前因后果,知道这个人是轻不得重不得只能供着,孙氏还特能闹,好在婆母偏着大房,否则这日子怕是没法儿过了。
“母亲言重了。”谢氏笑着说“母亲不嫌我善妒,拦着不让夫君纳妾,我已是感激涕零。”
“什么善妒不善妒的,我就不爱听这话。这男子就是贪心不足,十几岁的时候喜欢好颜色,几十岁了依旧喜欢好颜色,还把责任推给咱们女人,忒没良心了。”老太太说着重重拍了下案几,瞧着就是个暴脾气。
“母亲莫气,我知道母亲心疼我呢,也不知道我上辈子是做了什么天大的好事儿,能遇着您这般好的婆母。”谢氏坐到老太太身边,握住了老太太拍案几的手。
她是真的尊敬感恩老太太,纵观这启安城里,恐怕再找不出第二个拦着不许儿子纳妾的婆母了。
老太太拍了拍谢氏的手“你是个好的,我知道。我呢,年轻的时候性子强,做什么都要拔尖儿,倒是不会教儿子,把确儿教得忒天真了些,我冷眼瞧着你们夫妻二人相处,有时都心疼你,你这哪儿是嫁了个官人,分明是多养了一个儿子。”
这话把谢氏给逗得忍俊不禁,笑着说“是母亲言传身教得好,夫君性良善又体贴,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良人。我是真高兴嫁给夫君,给您做儿媳哩。”
“行了行了,咱们也别在这儿互相拍马屁了。”老太太又拍了拍谢氏的手,思忖着“你说的那个雷家,我记着临川侯太夫人闺中时与雷家老太太交好,改日我找她打听一二,若真是个好的,这门亲事就结得,只是老二家的王婵”
老太太没说,谢氏也明白她的未尽之意,王婵那性子与二娣几乎是一模一样,就怕是将来到了婆家闹出事端,结亲变成结仇就不美了。
“母亲,我瞧着二娣是看中了南雄侯姚家的嫡长子,姚家也有意与我们家结亲。”谢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