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学松忍不住笑,头一回见她老姑娘关心这事。
“一人一个月是三十二斤,大小子、二小子、三小子一人二十斤,你算算一共有多少”
茵茵睁大眼睛
“三十二斤不是说城里人一个月才28斤30斤咱们还比他们多么”
“傻孩子,他们一个月三十斤是指纯粮食,咱们分的是连皮的。”苗爷爷忍不住大笑。
“啊”
茵茵困惑地眨眼,不一样么
“你看咱们家的苞米,连粒带苞米瓤子一起算的,这磨出大碴子才能有多少斤还有高粱,高粱头带一截杆子一起称,打下来的粒能有多少人家街里人是直接拿的粮食,算下来比咱们多不少呢”李丽娟给她科普。
茵茵这才明白里面的机关,顿时也是无语了。
难怪人人都想去城里吃供应粮呢
不但有正式工作,有钱有票拿,干活还没农活辛苦,这领的粮食还比农村多
如果不是家家有个园子可以种些东西贴补一下,这些粮哪够吃
“你也别担心,这些粮其实算计好了吃,还是能吃得饱的,再说咱们家后园子种的一园子苞米还能打上千把斤的粒呢。”
茵茵开始计算,一人三十二斤,他们家除了爷奶有九个大人,她也算是大人的,十五就分成人粮了,三个小孩子。
三十二乘十二个月再乘九加上六十,不用多费脑子,茵茵能马上计算出来一共三千五百一十六斤。
“三千五百多斤,听起来可是不少啊”
“算错了吧,你算我和你奶的么”领了多少粮大人们肯定心里有数的,苗爷爷一听她这数字就问道。
“呃,没算”
“我和你奶还有七百多斤的粮呢”
茵茵没说话,在她看来,接老人过来应该不会叫老人出粮食的。
“爹,我把你们的那份都换成细粮了,今年换细粮的人少,麦子有多。”
苗奶奶皱了下眉
“你们吃啥我们就跟着吃啥,别给我们单独做。”
粗粮加细粮能分七百多斤,要是都换成粗粮,也就五百来斤,两麻袋加一丝袋子,最后能磨出来的面粉也不到二百斤,很不划算。
有的人家人口多,壮劳力少的都不领细粮,全都换成粗粮,还能多分点。
苗爷爷点头
“都归到一起了,你做主就行,想换啥粮就换啥粮吧,不用特意跟我们说。”
李丽娟眉眼含笑
“是我和孩子爹商量好的,咱们家粮食没那么紧凑,茵茵还能时不时拿一些出来,所以把你们的换成麦子,现在炕干它,赶紧磨了面给老五邮点过去。听茵茵说,她老叔家吃粮还多是高粱米呢,你说咱们家都很少吃高粱米,可他们领不到多少细粮只能这样吃,怪叫人心疼的。”
要是关系平常,像之前那样也就算了。
可这半年来两家走动得挺勤快的,老五新娶的媳妇时不时就往他们家邮点这东西,寄点那东西的,自家也没啥好东西给人家,便只能在吃的上想折了,李丽娟已经决定包了豆包后冻实了给他们邮些过去。
他们那弄这个不方便,何况米和芸豆也不一定齐全。
苗爷爷和苗奶奶都愣住了。
他们没想到儿子和儿媳妇竟然这样大方
他们现在和老三家归在一起,论理说就不该再像之前那样给别的儿子东西了,因为他们和老三才算是正经一家人,所以打算往后不会再像之前那样给老五邮粮食,现在这两口子竟然主动提了。
老两口对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