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捏紧了手中的帕子,生怕卫持犯浑硬说没有,毕竟圣旨在他手里,他连御史台成堆的奏折都敢烧,那圣旨
不怕,不怕,圣旨是司礼监起草的,她有证人,不怕他不认。
“确有此事。”卫持恭敬回答。
皇后心中冷笑,认了就好,看他怎样狡辩。
太后脸色一沉,明知故问“那这赐婚的圣旨为何留中不发”
卫持深深吸气“是臣觉得不妥。”
太后“啪”一拍炕几,震得皇后和屋里服侍的齐齐一抖“你敢再次忤逆圣上不成”
皇后觉得“再次”两个字用得很妙,皇帝赐婚两次,卫持忤逆两次,如此藐视皇权,太后怎么能忍
从前太后并不管卫持的事,冷眼旁观下来也觉得挺好的一个孩子硬是被皇帝、皇后和长公主一家给宠坏了,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孩子就好比那小树,不及时剪掉杂枝,如何能长得高
太后决定替皇帝好好管管卫持,给他点教训,让他有所敬畏,别总拿皇权不当回事,处理起朝政来也跟过家家似的,因为某人的一句话就胡来。
谁知卫持连称不敢,慢条斯理道“此一时彼一时,彼时西北和福建尚且安稳,国库也足够赈济南北灾情。可如今西北战事焦灼,西北军已经一年多没有领到饷银了,便是有忠顺王压着不敢哗变,打起仗来也力不从心,就在半个月前甘州失守了。”
在太后的印象中,西北军是整个朝廷最精锐的军队,在与鞑子的交战中从无败绩,怎会致甘州失守
甘州之后便是山西,越过山西可直抵京城,西北守军都败了,山西还能受得住吗,京城危矣
太后不由怔了怔,先帝在时国库尚且充盈,九王之乱后才渐渐空虚。当今好战,南征北讨,国库的窟窿只怕没有填上。
没想到已然空虚至此,连军饷都发不出了。
再看卫持满脸倦容,太后不禁又心疼起来。
临危受命,苦了这孩子了。
眼瞧着话题走向越来越偏,皇后咬咬牙,忙往回拽“如今正是朝廷用得上忠顺王的时候,不是更应该与忠顺王府联姻,让忠顺王为朝廷出力吗”
对呀,正是这个道理,太后也很同意,卫持却为难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西北军之所以没有哗变,正是忠顺王自掏腰包贴补的结果。可西北军到底是朝廷的西北军,战事一起,那就是个无底洞,忠顺王也贴补不起了。”
“内阁呢内阁就没有办法了吗”太后问。
见太后再次被卫持给带偏了,皇后气得胸口疼,也顾不得礼仪,插话道“军国大事自有内阁出谋划策,不是太后与本宫该操心的,说来说去,这些与赐婚有什么关系”
卫持等的就是她这句话,重重叹了口气道“朝廷进项都有定数,贸然增加税负或者摊派只会激起民变,内阁有人提出联姻之策,或亲王或公主与江南豪富联姻,用爵位换银子。”
“胡闹”太后又拍了炕几一下,“天潢贵胄怎可与商贾为伍,向商贾低头立国之初就曾说过,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
太后越说越气“如今甘州丢了,内阁想不出办法,就跑来算计亲王和公主,是什么道理他们把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更何况当今子女本就稀少,便是亲王也只剩下两位。
卫持殷勤地服侍太后喝茶,劝太后息怒,苦巴巴道“臣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晾着他们,并没表态。”
“你做的对”太后这才喘匀了一口气。
谁知卫持话锋一转“臣把忠顺王和安国公叫来问话,想向他们讨个办法,他们也只是摇头,说国库空虚非一日之寒,而要平定西北南安福建,光军饷就需要”
卫持缓缓伸出一根手指,太后一惊“一千万两”
朝廷一年的赋税也不过三、四千万两,去年又是灾年,恐怕还不到这个数。
国库早已是寅吃卯粮,一时半会儿上哪儿弄这么多钱去
“商量来商量去,也只有与江南商贾联姻这一条路可走了。”见太后又立起眼,卫持忙安慰道,“臣想着亲王或公主都乃天潢贵胄,怎能屈尊降贵。臣不才,愿以监国之身代替亲王公主与江南豪富之家联姻。”
太后闻言,差点一口气没上来。
谁都可以,就你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