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半年时因为吃了书,所以她上课时也没有认真上课,这时更记不清楚。
苏妍像一个泄气的皮球,口中喃喃着“完了,什么都没有了”
梁家二老听说了苏妍身上的荒唐事,专程跑来教育苏妍。在他们眼里苏妍还是一个高智商的好苗子,把她这点毛病改过来,还有远大的前程。
这时候面对家人长辈被拔高的殷切期望,苏妍只觉苦涩难言。
此后很久时间,叶家和苏家都不往来,学校和镇街头对苏妍的性取向都议论纷纷,这件也成为了困扰苏妍此后一生的事。
苏妍失去吃书福利之后,不得不努力念书,可是没有系统完整的积累,无法融会贯通,苏妍再不能像从前一样考试有如神助。
10月中旬的月考试,11月中旬的期中考试上,书颖仍然保持着全科满分的传奇,可是被老师看好的另一个好苗子苏妍成绩降了很多。
苏妍的成绩落在了张萧、王克勤后面,幸好她重生总有一点优势,没有考出更难看的分数来。但是学校老师和苏家都重视起来,认为她出现了心理问题,对她进行思想辅导。这个过程还常有正确的取向问题,这让苏妍感到深深的无奈。
等到期末全县同考时,苏妍在全县的排名已经落后到了200多名开外了,与上一学期天差地别。
冬天期末考试刚刚考完,吴老师就带着她到了校长室,原来省里来了贵客。原来是省歌舞团的副团长,省歌舞团要准备一个歌舞节目上春晚。
节目的总导演和上面的两个领导喜欢书颖的新曲,这具有宣传传统美学和革命文化的效果。但是县歌舞团太小了,县歌舞团的成员们演奏得也不是非常完美,这次想让省歌舞团更强大的阵容重新编排。
吴老师十分兴奋“这么说,书颖能上春晚,去北京表演”
李团长微笑道“节目最终被选定,还要去了京里才能确定。我们有三天的时间排练。”
90年代末期,寒假放假早,正月开学也早。这时刚刚考完试,也才腊月十一,晚会有些节目已经定下了,但是有些节目还要进行筛选。
到了后世,每年尚且要选些民间演员上春晚,正是符合要贴近群众的国情。现在书颖就是一个群众,她的舞曲确实惊艳了这个时代。
因为书颖是未成年人,父母又走不开那么长时间,学校和叶家沟通之后,由吴老师陪伴书颖去南昌排练,带她去北京表演。
校长相当重视这件事,当吴老师当作出公差,而省城歌舞团也能包吃包住,并且负责交通费用。
省城歌舞团的人员和设备齐全,书颖在伴奏编曲上做了修改,增加明快的节奏感。
书颖请乐队老师们演奏,她在一旁唱一遍,呈现的效果相当震撼。吴老师坐在一旁听着,心中萦绕良久的疑惑又升起来,她看着书颖,感觉她简直天才得不像尘世中人。
定好了最后的版本,歌舞团的老师们就分解好节拍编舞。书颖坚持用自己的舞蹈,丁团长和李副团长见识了书颖修改编曲的才华后,觉得她最能了解曲子,原则上尊重她的意见。
书颖这个前世的武功高手和舞蹈玩家,拿着中式折扇融合两类动作,爆发式的舞动摇摆,就连歌舞团的编舞老师都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