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颖道“朕活着时还好,他不会听外人的话复辟,但是朕死后,他或许为了稳定朝堂,收揽权力,会选择复辟。这个复辟虽然不一定会致我叶氏一族到死境,可是朕和我们叶家几十年在科技、经济、军事上的积累都会被一群旧文人所剥夺。
你天真地以为,他们只复辟,我们靠自己本事赚的基业会保住吗那群守旧文人根本就不懂技术、不尊重技术却比我们更贪娈,或许剥夺工匠的技术知识产权和几十年积累的资产权益,把工厂化为文人私有、再自我减税,天下财富再多也被他们不劳而获,国库却像以前一样空虚,很快就内忧外患。
只有朕也有非赵氏血脉的后裔才能抑制复辟的可能,熙儿和然儿若都不想姓叶,朕还有别的孩子。霆儿他们和朕别的血脉团结一心,才能保住叶氏天下,才能让朕和你的后代保住朕借科技经济知识花几十年之功所创造的财富能利于叶氏家族后世富贵,也能利于国家财政。大哥,你明白吗”
书林心头砰砰直跳,他从小到大都明白自己和妹妹的差距,可这回他顺利带兵从西路攻打中京,又在关东和女真打过多达十几场的灭族之仗,他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那么差。
现在又发现他这点才能格局和妹妹还是差远了,他对待这件事只看到了朝野肯定会非议,想劝妹妹退让。妹妹看到的是大夏的未来富强和叶氏一族后人的前程。他深刻地明白了,叶氏一族只有跟着妹妹干才能未来的辉煌。
书林深吸一口气,点头道“皇上言之有理,是臣想岔了,臣的格局太低了。皇上只有多生几个非赵氏血脉的孩子,叶这个姓氏在皇上的继承人心目中才会更有价值,更加尊贵。
因为臣、玉堂两房人的后人,皇甫守之、李昭隐乃至天下能工巧匠,只会拥护坚持姓叶的皇太子。皇上若只有先帝的孩子,万一熙儿他们被人忽悠得不想姓叶,就让我们叶氏后人处于被动,没有别的选择。”
就像当初书颖难以在民间自立,而要先走后宫路一样,将来如果叶熙一软弱选择复辟赵氏,靠叶霆他们举义维护大夏正统是不行的。
叶熙那时肯定坐在大位上,而他真正身负着书颖的血脉,侄子打出为了姑妈正统的旗号来讨伐姑妈的亲生儿子,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除非叶霆他们的能力胜过叶熙他们很多,在书颖离世之后,他们掌握了朝局军政大权,那么就是叶霆他们夺位,无所谓赵氏复辟了。依照现在看来,叶熙没有那么废柴,资质不会比叶霆差,所以叶霆以侄子身份夺嫡的机率很小。
书颖叹道“你明白就好,朕就算不纳人,也是要生孩子的,那还是纳人得好。”
书林的眼神坚定起来“不论如何,臣只希望皇上好,皇上做什么决定,臣不支持你,又让谁支持你呢”
书颖神色温柔起来,像从前一样“只有大哥与我是一母同胞,我们一起守墓学艺,一起长大。可惜母亲看不到今天了,等新都和叶家帝王宗庙建好,咱们就给母亲修陵。”
书林对待玉堂、玉敏已经毫无芥蒂,只把他们当叶家的弟弟妹妹来团结,也支持书颖当初追封安阳郡主当了贵太妃。但内心深处对崔氏有所亏欠,这事也早在他心中。
谈了这些家事之后,书林问起公事“现在总参部决定调哪几个集团军回关内了吗”
现在全国精锐尽在东北,关内和西北相对空虚,长期下去是不行的。就算军人在东北都分到地,分到个人名份上也要到明年。不在这里驻守的军人可以让儿子或父亲来耕种,或者退伍后耕种。
书颖沉吟片刻,道“霆儿、雯儿既然到了关东,大哥不如多驻一年,到后年更将再回京。大哥的年纪、级别都远超可以家属随军驻地的最低标准了。”
书林虽然也有些想老婆了,可是说“关东冬天真的很冷,我担心夫人身子骨受不住。丹珠是西北人,马背上长大,身体素质素来很好,她要是愿来,就让她来吧。”
书颖笑道“只怕嫂子觉得自己受得住不如这样,你要是不怕奔波,十一月完成了生产的事后,回京述职,趁此和嫂子聚聚过个年,到二月冰雪消融时再快马赶回。赶两个月的路,休息一个多月,值不值得,就看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