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你倒是沙场遗珠。”
然后向皇上请命,这这位黄御史上前线去。
皇上点头允准。
理国公的作战作风可收可放,北戎不急,他更不急比起谁的国力耗得起,北戎就算所有部落把帐篷都当了,也耗不起一年。
需知战争起时,乃是春末,当时西北这边的粮食还没收呢,正是所谓的青黄不接之时。
并不是以往秋收时分,北戎过来抢劫能盆满钵满这回北戎故意春日出其不意攻城,固然打了西宁郡王一个措手不及丢盔弃甲,但也让北戎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因在这场大胜之后,西北的战局就陷入了胶着状态。
不是输赢的问题,而是根本摸不着人。
北戎王在通城中固守,大周的军队在尝试两次攻城无果后,也就放弃了无畏的伤亡,而是跟西北军比起了耐力。
而少部分有特殊技能的将士,则被安排了在通城城外挖地道,建高台,准备各种击木礌石,战车牛马,给城内的北戎将士制造紧张恐怖氛围。
上兵伐谋,卫刃给皇上进上的私折里,也深以理国公举动为然。若是被北戎激的心浮气躁,非要强行攻城,说不得才损失惨痛。
故而林姜才越发感谢黄御史,以身试法刹住了流言。
他们抢来的通城中,余粮也不丰厚啊。虽说可以从北戎运送粮草到通城,但问题是,要是北戎粮草丰厚,他们也就不老惦记着抢劫了。
这样两军对峙下去,油尽灯枯的肯定是北戎。
大周军队这边,可是在自家的土地上,群众基础坚实。理国公为了减少耗损国家的钱粮,甚至已经开始安排士兵去帮当地的群众搞搞基础建设,顺便开始垦荒反正大军数目多,大部分闲着也是闲着。
这会子就体现出挑事精的好处来了,有几个他这样的人,在朝上被皇上摁下去,就少了许多流言蜚语。
大军按兵不动,卫刃这个先锋将就闲了许多。
不然按照前段时间朝野上下沸沸腾腾,说的好像大军明日就能打到北戎王庭里,彻底剿灭北戎似的,如今这大军一旦陷入停滞,少不得就有闲言碎语出来了什么战事不利啊,什么领导无能啊,什么畏战怕死啊。
无数历史证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有缘故的。
很多时候名将的战败,都不是输在对手身上,而是输在了朝廷的不信任,输在了自己人手上。
这日她回林家的时候,正巧遇上周黎蘅与黛玉也回来探望林如海。林姜一见二人就道“可不是巧了吗”
林如海坐在书案后笑道“听说你到了,我就让人把蘅儿和玉儿都叫了过来,在书房里方便说话可是卫刃又从西北传了新的家书回来”
林姜对军情和朝政之事其实实属外行,她也深知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也不自己在家琢磨,反正家里也没人管她,她经常坐上车就回林家来了。
他在军中除了跟着理国公等人学习排兵布阵,就是常给林姜写信。横竖他作为皇上心腹,常要有快马专门送他的奏报回去。
那一封折子也是送,加上家书也是送。
林姜就陆陆续续收到卫刃的不少信函。
她一一说来“卫刃道,这几日总有北戎将士站在城头喝骂宣战,说什么,我们占了你大周的城,抢了你们的粮和人,若是有胆子是条汉子就过来攻城,给你们大周死了的百姓报仇雪恨啊。”
听了这些话,黛玉就先蹙眉,林如海教导过她,战事从来苦的是百姓。
如今听北戎人侵略了大周,屠杀了大周的子民,还叫嚣狂妄如此叫阵,心里就不痛快。
“叔父这是方便了我,省得我说两回话。”不然回了后院,她还会再跟黛玉说一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