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四远行至海外,那么远的距离不仅只产生美,康熙怕是做梦都是在殷切期盼儿子快点回来继位。
“这条理由却不能摆在台面上说。”
胤禛给补全了出海的充足理由,“戴梓被诬告的旧案,主谋指向南怀仁。哪怕南怀仁去世二十一年,但传教士引发问题不减反增。”
此处点名四年前发生的一件大事“中西礼仪之争”。
简单概括,大清与罗马教皇闹翻了。
因为罗马教廷认为祭拜孔子与祖先违反基督教教义,但凡入教的清朝人都不能再做这些事。
明朝年间,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到东方。此后百余年,在中华土地上渐渐有了基督教信徒。
康熙十一年,颁布了“容教令”让西洋传教士的传教合法化。
原本的和谐气氛却在教皇克莱孟十一世在1700年登位后骤变。他在1704年派人去大清公布了教廷禁约,指出教徒不得祭孔祭祖。
此事势必引起轩然大波。
中华之地传承几千年的风俗习惯,凭什么被外来者强硬干涉禁止。
康熙肯定不会允许外人指手画脚,后来就宣布了禁教令。
同时也派人去罗马,是要好好说道一番,但因为路途遥远而尚未有回应。
为什么会发生这场冲突
归根到底还是利益。
教会内部有不同的派别势力,不同派别背后的欧洲国家势力亦不相同。
最初来华的派别单一,进入东方后认为要适应包容当地风俗习惯。
随着海贸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洋人前往东方。
他们分属不同教派,而有人的地方必有利益斗争,不同传教理念让教派之间无法避免地产生冲突。
除了教派之间争夺利益,站在大清的角度也必须看到了教皇宣布禁约背后的欧洲中心主义傲慢。
对方傲慢,我方肯定不能惯着。
仅仅禁教却不够,更要了解对方究竟凭什么傲慢,是狂妄自大或是真的有所依仗
如果交恶与冲突是历史必然,那么更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因此,雍郡王有充足的理由西去欧洲。
如今,来大清经商者以英荷为多数,但它们不一定是欧陆最强,法兰西等国的实力又如何,欧罗巴诸国孰强孰弱
已知几个国家成立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各自设立据点。若说欧洲尚远,南洋却近,它的现状又是什么样的
这些问题不能指望传教士讲清楚。
南怀仁嫉妒戴梓的火器制作天赋,诬告其私通外敌。
有这样的先例在前,大清接受外部消息岂可就听西洋人的说辞,有点脑子就该派人出去看看世界的变化。
康熙做皇帝该理智些,别阻止儿子去办正事。
但人难免感性,而且又是上了年纪的老父亲,与之相处必是注意方式方法。
如果今年没有弘昐要成亲,武拂衣倒是想搞一波「雍郡王离家出走计」,趁早跑出京城,可谁让她行事有分寸。
而且康熙其实暗搓搓表示了,他更期望老四怎么选择。
今年的选秀比以往早了几个月,就是在为老四出门考察便利。早点给弘昐定妻子,而让老四在儿子成亲后,能赶上十月从广东府出发去欧洲的海船回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