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贵妃重生那本书就是史学研究的副产品而已。“
艾臻说得郑重其事,“哥,你看过大将军王与清朝文学发展史吗”
汪致诚实摇头,“是你写的”
“对。”
艾臻指出,“我在书中论述了十四阿哥胤祯与清朝著名小说家「似是而非」的关系,考证了两者是同一人。”
艾臻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却是学界第一个给出一堆细节考据的人。从笔迹学到词汇学,简直堪称隔世三百多年做了胤祯肚子里的蛔虫。
有关康熙十四阿哥,史书上着重的笔墨主要有两点。
胤祯年少张扬,但很听同胞哥哥老四的话,这从十四帮着四哥带娃就能看出来。
他为后来的乾清帝弘晖、晨亲王弘昀与农学家茉雅琪辅导过功课,大部分答疑集都被作为史料保存了下来。
另外,史书记录了胤祯的武功。
主要是对西部准噶尔部作战大胜,后来更是被封大将军王,直接把西域之地彻底收归朝廷,称之为新疆省。
这样一个人怎么能与小说家似是而非联系上
似是而非有两部代表作,一本是罗大贵与朱小妹。
这本书象征着中西思想的碰撞。
几百年来人们在研究比较文学时,往往将它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到一起。
能探讨的角度很多,比如大清与英格兰的婚恋观、对待世仇的态度等等有哪些差异,背后又有什么文化根源差别。
另一本就是寰宇问仙路,长篇修仙升级小说是从清朝就有了。
它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放在一起。前者是追逐天道之高,而后者是对人世百态的鞭辟入里之深。
这两本书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出现。哪怕没读过全本,学生们都读过选段,做过一篇又一篇阅读理解题。
基础教材与学术研究又有不同。
初高中教科书没有盖棺定论似是而非是谁。
因为目前没有一手史料,比如发现胤祯或谁的亲笔信阐明十四阿哥披了这一层马甲。
学术研究则能更进一步提出各种推测且加以论证。
艾臻有理有据给了推测。眼下,提到这些却是为澄清写作灵感来源。
从来不存在汪致脑补的小可怜弟弟。自己之所以写狗血网络故事,不过是做严肃学问时从十四阿哥身上得到一些灵感罢了。
啪很快的,一口锅就扣在了胤祯头上。
别管大将军王的棺材板能不能压得住,反正现在也没发现胤祯的墓葬位置。
“这样啊”
汪致还有些不愿相信,引以为傲的分析能力在弟弟身上又一次失败了吗
艾臻眼看亲哥仍不服输,慢条斯理地开始一笔一笔摆事实,论证究竟谁才是真的小可怜。
“是谁在高一语文不及格,考卷要家长签名时找我代劳是谁暗恋隔壁班长三年,毕业准备表白时发现对方性取向为女,在我面前哭得像个傻子又是谁”
“吃面寿星公,再不吃面就要糊掉了”
汪致迅速转移话题,他怎么就可怜起艾臻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