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秀才回了趟家,家里日子似乎宽裕些,不止谭青河他们,谭青阳和谭青田隔两天也能吃到鸡蛋了,谭二户觉得是好事,搁下扁担,和李氏说,“分家的事儿你也别想了,我问过几个伯伯,他们骂我蠢笨,不分家,大哥他们吃肉我们就不会喝汤,分了家,大哥腰缠万贯也和咱没关系,况且爹娘还在呢。”
有几天他对分家是挺心动的,觉得当家作主的感觉好,除了李氏娘家人,其他人都笑他傻。
谭二户不是听不进去话的,那些人都是为他好。
“我爹发话了,分家是不可能的,你实在想单过就和离,学四弟妹娘家不收留你,我们给你搭屋子。”
李氏“”
明明是亲兄弟,谭二户和谭三户性子怎么差这么多,谭三户多听刘氏的话,刘氏叫他往东他绝不敢往西,谭二户呢
谭二户看出她想说什么,嘟哝,“你也别拿三弟和我比,三弟妹从来不教他分家,你说我跟四弟像还差不多。”
“”
谭青杏没有回自己屋,而是直接去大房找郭寒梅,当着郭寒梅的面拿出银子分了,顺便和郭寒梅说起把绣品分开卖的事儿,“这是青桃妹妹教的,她帮我算过了,分开卖的话,每批绣品咱至少能多挣十几文钱。”
十几文对卖包子的青桃来说算不了什么,对谭青杏无异很多了。
郭寒梅绣的花在收尾阶段了。
两人除了收绣品也自己绣花,郭寒梅针线活好,绣品卖的价格好,谭青杏把钱数给她,郭寒梅不动声色接过,“青杏妹妹,你大堂哥过得怎么样”
谭青文不在家,郭寒梅心里空落落的,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儿。
谭青杏又拿出两包邵氏买的糕点,回道,“大堂哥挺好的,大伯给他找的书塾还算有名气,就是束脩贵了点。”
郭寒梅问,“多少。”
谭青杏说了个数,郭寒梅惊得长大了嘴,声音不自觉小了下去,“这么贵”
“嗯,大伯让大堂哥好好读书,别辜负全家人的苦心,明年一定要考上秀才。”
郭寒梅不了解谭青文的学识,她想的是青桃拿得出那么多钱交束脩,挣的钱肯定更多,既然卖包子那么挣钱,为什么不把自己接去城里帮忙,多个人能多做些包子卖追根究底,青桃不喜欢自己这个大嫂。
这种话她没和谭青杏说,只道,“会不会太多了”
“没办法,大堂哥没有秀才功名,束脩少了书塾不收。”具体的事儿谭青杏不了解,她展开糕点的纸,让郭寒梅捡两个起来,“这糕点是大伯母买的,每人两个,爷和奶多些,你先捡两个,我给爷奶送去。”
糕点共两种口味,郭寒梅心不在焉拿了两个,谭青杏重新系上绳子,装背篓里去了堂屋。
谭青槐他们回来了,跟土匪进村似的,老远就能听到动静,谭青槐看到她,扯着嗓门问,“我姐有没有给我带东西啊。”
“大伯母买了糕点。”
桂花味儿和梅花味儿的,谭青槐赞不绝口,邱婆子从灶房探出口,“少吃点,该吃饭了。”
谭青阳和谭青田也有,两人没舍得吃,等其他人吃完,用纸小心兜着,李氏正欲问两句,兄弟两就小心翼翼走到鸡笼边,扯了一小块糕点丢鸡笼里。
李氏“”
瞧他养的好儿子。
她问他们为什么给鸡吃,两人逻辑清晰的告诉她,鸡吃了病就会好,病好会下蛋,下蛋他们就有蛋吃,谭广户挑着野鸡进门听到这番话,乐得开怀大笑,“青阳说得真好,明天要不要跟我进山打猎啊”
后山大,稍不留神就迷路走不出来了,对谭广户来说再熟悉不过,自打开春后,每次进山都会有收获,有时候是兔子,有时候是野鸡,运气再差也能兜回几个蛋来。
邱婆子很久没骂过他了,只要谭广户每月能拿钱回家比什么都强。
有邵氏的糕点,全家喜气洋洋的,至于李氏,没人在意她心里想什么,吃过饭,谭老头开始安排明天的活,好几地的草要除,麦子得施肥,活儿并不少。
谭广户道,“爹,要是忙不过来请人帮忙吧,不能把身子累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