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的长安城内,没有什么事情会成为这里新闻榜上永远不变的话题,高颎案如此,大破突厥的黄明远亦是如此。才不过月余,长安城内的文武百官就适应了没有高颎的日子,高颎一派的官员去职后的空缺马上被人补上,朝堂上的众人还是官照做,事照办,曲照听。
而之前在他们茶余饭后闲聊中的隋突大战跟他们更是遥远,没几日的时间,之前颇为火热的从戎破胡的热度便冷了下来,已经再没多少人去谈论大同城的战事,虽然它曾经名震天下。
八九月份的下午街道上,极其闷热,午后的阳光,像落了一地碎玻璃般的样子,折射出这个活跃而慵懒的城市。
两个穿着朴素的少年从利人市内出来。隋朝的利人市就是唐朝的西市,是个大众化、平民化的国际性大市场,有大量西域、日本等国客商在内。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火爆异常的利人市内鳞次栉比,繁华异常。
“老三,你刚才就不应该拦着我,否则我非打死那几个家伙不可。”二人中年长的穿着窄紧直袖褠衣的少年气愤地说道。
另一个少年穿着一身天青色的宽袖长衫,一脸严肃地说道:“二兄,此乃长安,若大父知道你我来利人市看胡姬必会责罚我二人的,更何况是与他人打架。”
穿褠衣的少年却是满不在乎的样子,摆了摆手,说道:“老三你就是这样无趣,再说还不是你想看胡姬我才带你来利人市的,这时候倒反倒一本正经了。再说,打架这事能怪我吗?是那几个人先出言不逊的。”
穿长衫的少年摇了摇头,说道:“二兄,刚才那几人可是申明公(李穆)的子孙,是陇西李家的人,我们不要为大父和大兄招祸。”
穿褠衣的少年恨恨地拍了一下身边的墙壁,终究是叹了一口气,默认了弟弟的说法。
“恨年初没有跟随大兄去大同城,若我和大兄一起去了,那我也能斩将夺旗,立功受赏了,何至于在此受这些浪荡子的腌臜鸟气。明征比我还小一岁,却是已经阵斩突厥大将,官封了上仪同三司,而我却只能在家当个白身,真是不痛快。”
二人正是黄明远的两个亲弟弟。穿褠衣的是黄明远的亲二弟,小黄明远两岁,名明辽,族中排行第四,虽然年少,但勇武已不输于其兄,沉鸷果敢,膂力绝人,武艺英姿,多堪御侮。而穿长衫的是黄明远的亲三弟,小黄明远五岁,今年只有十三岁,名明襄,族中排行第六。和几位兄长相比,黄明襄自幼跟随祖父学儒,弘敏多奇,雅达聪哲,思度弘远,英隽异才。
黄明远的祖父是一代大儒,但诸子中除了三子黄蒙是文官以外,其他几人俱是武将;到了诸孙中,明远、明祯众人更是披坚执锐,跃马扬鞭,唯有六孙明襄随侍身前继其所学,为其除长孙黄明远外最喜爱的孙子。
“大父年级大了,诸位叔父又俱不在身边,我等自当在大父身边尽孝。若大兄真愿让二兄去从军,年初就带二兄去大同了。”
“你也知道,我不喜经学,也不愿再劳形于案牍之中,终日学书,又有什么意思呢?”黄明辽叹了一口气。
“大兄是想学尚不可得。这次我二人能进入国子监的机会也是大兄战场上搏出来的,当不可辜负大兄期望。”黄明襄一本正经地说道。
“我也知道大父说的传家终需要靠经史,可我终究是不愿在这上面费功夫的。虽然大父博有雅望,但家世终究还是要搏出来的,否则大兄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就持枪纵马,远赴北疆。终究我们和这些世家子是不一样。大兄今击破突厥,阵斩都蓝,威震天下,可李家几个浪荡子都敢对大兄出言不逊,说到底还是这个社会是自矜于家世而轻才能也。”
黄明辽看着前方,态度坚定地说道:“当年桓符子跟我们一样,也是父亲早年殁于王事,也是一样的年少困顿,大兄之才不亚于桓温,我等兄弟他日功业焉知不如桓氏子。”
明襄大惊地说道:“二兄慎言,桓氏父子是逆贼。”
明辽没好气地看了他一眼,没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