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连坐三级,就是犯事之人,往上推三级,往下推三级,上下七级,一旦出事儿,这些人都逃脱不了干系,轻则降职,重则直接斩首。
如此一来,诸如杀良冒功的事情就极少发生了,而对待俘虏的态度,则一直未曾有过太大的变化,往往一场战役下来,俘虏往往是很多的,可能一支万人军队,打完之后,阵亡大约在三千人左右,溃逃有三四千人左右,而剩下的人则会沦为俘虏。
对待俘虏,炎军当中也有详细的军规,对于那些强硬分子,自然是一杀了之,既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又能鼓舞士气,宣泄将士们心中的仇恨,而对于剩下的那些俘虏,要么被发配沦为苦役,从事各种重体力劳动,最终活活累死,要么就是被收编,而被收编的俘虏,沦为蚁军。
至于说像许一凡这般,能够把大部分的俘虏收为己用的情况,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可这样做,往往需要很大的耐心,也需要有人能震慑住他们,而一旦出现意外,比如军队吃了败仗,或者能威震他们的人离开或战死,那哗变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类似的事情,曾经多次上演,而这也导致很多武将,对待俘虏,往往都是一杀了之,或者发配为苦役。
这场大战打下来,双方损失都极其惨重,炎军近五十万的兵力,折损过半,而西域联军的七十万兵力,折损的更多,一场大战下来,双方战死的人数,已经超过三十万人,这是近三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的大战,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大战。
其实,真正战死在战场的人,并没有这么多,很多人其实是死在重伤之后的并发症上的,不过,人死了就是死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为国捐躯。
大战结束之后,炎军这边俘虏了近二十万的俘虏,其中以伤员居多,就这么多俘虏该如何处理,炎军当中有不同的意见。
童真为首的将领,认为应该直接坑杀,毕竟其中伤员太多了,单单为了救治他们,就需要浪费无数的物资,与其费劲巴力的救治他们,不如直接杀了算了,这样又可以增加一笔军功。
以韩德厚为首的将领,则认为这些人应该留着,可以作为跟西域谈判的筹码,就算谈判不成,这些俘虏也可以作为苦役使用,帮忙修筑城墙之类的事情。
以秦之豹为首的将领,则想着是不是可以从这些俘虏当中,挑选一批,收为己用,独立成军,毕竟,这一战下来,炎军的折损很大,而炎朝面临的外敌可不止西域,还有北蛮和南唐,若是能把这近二十万的俘虏收为己用,哪怕只是收服半数,或者只有三分之一,也可以极大的缓解其他两军的压力。
对于这三种态度,殷元魁并没有急于做出选择,对待这些俘虏,殷元魁只是选择冷处理,也就是不处理,对待伤员,简单的治伤,能活下来,那是他们命好,若是死了,那无妨,至于其他的,暂时殷元魁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现在,炎军这边有很多事情要忙,忙着打扫战场,忙着救治伤员,忙着收敛将士们的遗体,以及各种其他的善后工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面对西域方面小股军队的袭击。
炎军的伤员很多,尽管有了临时战地医院的存在,可每天还是有很多将士在痛苦当中死去,为了救治更多的伤员,除了那些在抗疫期间的军医之外,汤芮和西沙两洲的刺史,又从军中和民间召集了大量的郎中和赤脚医生,奔赴康城,很多儒家子弟和江湖人士,也在这个时候出手帮忙。
大量的物资从玉门关内源源不断的运来,更难能可贵的是,燕王李刚也拿出了一批价值不菲的物资,用于救治这些伤员。
在大战结束的第二天,除了殷元魁和一些负伤的将领,带着伤兵回到康城之外,像童真和秦之豹他们,则带着主力大军驻守在丹赛平原,处理善后事宜。
在打扫完战场之后,见西域联军没有再战的打算之后,炎军主力这才撤回康城,开始进行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