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车,救火车。
贾杰敏寻思题目。答写:救火车着火了,救火车去救。
小题十分。贾杰敏得五分。
蓝天七分。除二人外,几乎为零。
考卷下发。梁少国明确了唯有增添课外读物方可走出局限。又指出这道考题是课外知识。课外知识靠的是月几日累课外阅读。再论读死书的危害。并强调同学们不该受“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潮影响。稍后,梁少国转身在黑板上写出:
父在母先亡
一番讲解,指出同一句话,完全异样的两种解释。
梁少国教导大家应该反复推敲。画龙点睛。梁少国提问同学们是否知道“推敲”的典故。无人举手。
梁少国一番讲述。
梁少国:“这‘推’、‘敲’二字便是由唐代诗人贾岛推敲而来。所以,同学们在使用字、词、句时特别要注意上下连接,注意意境表达,注意推敲。”
继而,梁少国转身。黑板上写下:
救火车,救火车。
梁少国:“理解了文学的奥妙,同学们知道这道题该如何答了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梁少国面带微笑摇头否定。梁少国:
“这道题应该这样回答:救火车去救着火的火车。”
梁少国带领着全帮同学踏进了一遍从未开垦的处女地。这让贾杰敏清晰地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灵活性。朦胧中,她好像略有开悟;原来,这中文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一句话,可以表达两层完全不同的意境。那么,一句话,是否能够表达三层?若是如此,那么,到底哪一层才是复述者的本意?
梁少国站在讲台上继续着讲述,他磁感的男中音打断了她的沉思:
“下面说的是我无意中得到的一道题目,说给你们不需你们现在解答,你们下去可以开动脑筋。”
又说:“盛夏烈日炎炎有三人上街去买西瓜吃,卖瓜人收了他们六毛钱。三人均摊,每人正好两毛。三人吃着西瓜便往回走。
卖瓜人想自己这瓜只应卖五毛,因叫小儿拿了一毛钱去还三人。小儿追赶了一会儿还是没有追赶上,因口渴难耐见街边有冰棍卖,便买了一只四分钱的冰棍吃了。继续追赶追上了那三人,便说明将余下六分每人按两分退给了他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