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熟悉的姓氏,吕昭故意侧过脸瞄了张辽一眼,比口型哟,你家的
张辽“”
都伯完全不知道两位顶头上司用眼神交流了一些小玩笑,老老实实回答道“经斥候多方探查,确认是去岁曾与袁公路联合进攻曹孟德的黑山贼,数量约有两万。”
黑山军啊吕昭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大贤良师张角的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百姓们生存不下去的根本矛盾仍然没能得到解决,冀州黑山等地的农民们借着风头纷纷起义,声势浩大,数不胜数,各路人马多的两三万,少的五六千,合并之后据传有数百万众。实际上没这么多人,但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了。
朝廷曾派人招安,封首领张燕为平难中郎将没错,别看世人都称呼黑山军为贼寇,但人家首领确确实实是正经的公务员,管理领地内的政务,甚至每年可以向朝廷举孝廉,讨董时也曾响应过袁绍的号召,与其共襄盛举。
但不知道是不是首领的眼光不长远,已经据有地盘的黑山军基本不事生产,物资大部分靠抢劫,上党、河内、中山、赵、常山等郡纷纷被寇掠,百姓苦不堪言,要么逃难,要么加入。
由于不是正规军,没有被系统地训练过,所参与的“战役”大多是抢劫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黑山军的战斗力其实并不高,胜在人数众多。
人数众多这个词在吕昭的喉咙里转了一圈,被她愤愤地叼在唇齿间来回咀磨。
张辽似乎听到身旁响起了咯吱咯吱的声音,有点像小松鼠偷偷啃松子,他用余光去看吕昭,却见她面带微笑,神情与平常无异。
可能是熬夜熬出幻觉了,张辽不好意思地想。他定定神,主动请缨“女郎,末将有一计,或可速破黑山军。”
“我也有一计,”吕昭笑了笑,“咱俩想到一起去了吧。”
打仗是非常艰苦的,士兵们直面战争的残酷,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身体被病痛折磨,与亲人分离不知何时才能归家时间一长,从将领到底层士兵,人人都在承受着来自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巨大压力,脑子里的弦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一旦找到宣泄的口子,恐惧便会如汛期的黄河水般冲垮脆弱的堤坝,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种现象有个专门的词汇,叫营啸。
比如牛辅军队败亡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牛辅抛弃麾下士兵,卷细软逃走后,军中发生了营啸。主帅不在,无人能站出来主持大局,惊惧的士兵们互相攻击,从内部彻底瓦解了。
凶残善战的西凉军尚且如此,更何况不专业的黑山军呢
黑山军的地盘在太行山附近,与南阳间隔豫州与司隶两大板块,长途行军,粮草的消耗不可估量,绝不是轻易能负担得起的。袁术连孙坚的粮草都克扣,想必也不太情愿给黑山军粮草,但他确确实实把他们哄来了,说明袁术一定交付了足够打动人心的利益。
比如默许黑山军在司隶、豫州境内“自行”筹集粮草也就是抢劫。
很可能南阳也在备选列表中,前提是黑山军能把它打下来。
执行以战养战的策略,短时间内确实可以迅速壮大实力,但如此危险的方法只有霍去病那种几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军神能玩得转,一旦遇上难以攻克的关卡,或接连战败,没有稳定的补给线,又抢不到足够的粮草,局势会立即从顺境转为逆境。
几万张嘴等着吃饭,将领却变不出一粒米,人饿急了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届时要么撤兵,要么军队哗变,散作流寇,各自逃命。
吕昭稳扎稳打也能坚持住,她毕竟有主场优势,粮草充足。但她不乐意双线开战,同袁术和黑山军一直耗下去浪费时间,她也没有数量相当的士兵可以跟敌人正面决战,只好略施小计,推上一把,付出最小的代价博取最大的收益。
她选择趁敌人立足未稳,鞍马劳顿之时主动出击,捏爆软柿子,打散黑山军的士气,用一场堪称屈辱的惨败使他们彻底丧失与并州军作战的信心,主动退走,然后再集中精力跟袁术1v1。
确定方案后,吕昭当机立断,点了一百精锐,牵出军中最好的马匹,又力排众议亲自率队,仍旧骛行潜掩,偃旗裹甲,钳马衔枚,在己方斥候的指引下,小心地避开敌方斥候与岗哨,成功摸到了黑山军营地的边缘。
营地依山傍水而建,选址很精妙,但防守并不严密,甚至可以说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