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宁府的土壤先经受洪灾又遭遇干旱,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种植,每日吃着起义军送过来的饭食,自然是他们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
况且需要他们做的活计又不累。
每天早晚借着夜色晨光,起义军开路,避开野兽出没较多的山林深处捡拾干柴。
以往晚上总是看不清道路的眼睛,可能是由于起义军每隔几天给的一碗药材,晚上竟然也能渐渐看清楚了。
太阳刚刚出来时,将收集起来的干柴给搬下山,等回到山下后,日头渐盛,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浸湿。
将收集的干柴统一放置到特定的地点,然后就有煮开后放至温热的水等着他们。
这些日子里起义军们每次都教他们不能喝得太猛太急等等小细节,还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这么做的道理。
就算还有人听不懂,或是不以为意,但总会在劝说中听话地做了这些。有少许实在难以管教的刺头,面对起义军拿出的兵刃,自然乖乖听话。
时间一久,这群人也满嘴道理了。
喝完水解了喉咙的干渴,站着休息稍微恢复了力气,肚子刚开始抗议饥饿,今日的饭食就送到了他们面前。
迅速找到自己的木碗木筷,在食物前面排起长队。
送来的食物有满满两大缸,是在他们上山的时候熬煮的,里面自然不是什么上好的粮食。
即便卖冰的生意是暴利,可今年由于大旱,整个国家的粮食价格都有所上涨,再多钱,也难以供应一个府城人口吃的粮食太久。
再说也怕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发生。
所以这赈灾的粮食,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多,分配的时候按照每日的工作量来分配。
两缸东西里面,大多都是难咽的麦麸,趁着植物还没被完全晒死时采摘下来的野菜,还有些动物内脏清理后切断的碎末。
这样做出来的赈灾粮,看起来甚为浓稠,基本能够做到筷插不倒,但是吃起来的味道却不怎么样。
麦麸难嚼还辣嗓子,野草干的口感也不怎么好,更不用说放在里面的味道,即便在现代都还要靠重重的调料压下去味道,这一锅住下去只能说能吃罢了。
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是这些赈灾粮包含了大部分人体需要点营养,有主食有青菜,还有补充维生素的内脏,这些百姓们的夜盲症得以治好,靠的是每日吃的赈灾粮,而不是偶尔喝的药汤。
起义军的小公子孟均还带人改进了榨油了方式,虽没有多少荤油可吃,但赈灾粮里加入有不算少量的豆油,还有足量的盐。
高油高盐,再加上高温烹制,还有时不时防病的药汤,灾民们不再生病,并且明显感觉到身体一日好过一日,对起义军是越发信服。
吃饱饭后收拾清洗好碗筷,尽量节省着用水,才回到各自的屋里躲避午间的烈日。
每日两餐,中午自然是没有饭食可吃的,白天就呆在家里,等到傍晚日头落下后才出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