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祗这种能协助曹操吸引流民的屯田人才更是为其提早一年打下了根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二者不是能相互包容的关系,刘备只能暂时往北投往袁绍,或者往东投往陶谦,依然处在一个相对被动的环境里,对乔琰来说没有太大的威胁。
非要说的话,乔琰也不是不能对其伸出橄榄枝,以同往长安救出刘协和卢植的名义与其联合在一起。
但起码现在还不是做这件事的好时候,也未免多此一举。
比起刘备,此时更适合她的还是郑玄推荐的崔琰和国渊。
崔琰此人在世说新语里有一个小故事。
说的是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匈奴使者前来拜见,曹操自卑于其“姿貌短小”,就让崔琰假装成自己接受匈奴使者的拜见,而自己抱着刀站在后头。结果匈奴使者离开后却说,崔琰假扮的曹操的确姿容伟岸,但后面捉刀的那位看起来才是真英雄。
这也是“为人捉刀”一词的来源。
但这故事当然是瞎编的。
且不说曹操这种心性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外表会影响到自己的评价,便是从这故事取材的时间来看也不对。
此事取材于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接见南匈奴单于栾提呼厨泉之事,也就是被乔琰丢去子午岭种地的那位,可也正是在这一年,曹操以崔琰在写给杨训的信中影射自己为由将其下狱,不久又令其自杀,绝无可能被曹操选为顶替自己的存在。
但反正世说新语里瞎编的故事也不差这一个了,很难说这是不是在内涵曹操杀崔琰之事。
其中也就只有一个地方说的是对的崔琰的外表形象和气节操守一样不缺。
不得不说,东汉末年名字带“琰”的都挺有本事。
乔琰毫不含糊地将自己也给夸了进去,而后给崔琰选定了督邮这个位置。
按照她和崔琰所说的是“季珪有青松之操,言辞坚刚,令人砥砺名节以行,我如今治下百万人之众,时常唯恐言行有失,为害一方,故而请季珪以郑公所教助我。”
行督查纠举之职的督邮,在此前的并州一直未设。
在原本并州的人口成分比较简单,最大的矛盾其实是在对外族战争的情况下,由各郡从事假佐计吏行监管之职也就够了,但她手底下的人里已不只是并州人,还有凉州、颍川、司隶和冀州人士,就连民众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
虽然那座孟津渡口的浮桥已经拆卸掉了,可这丝毫也不影响有各地民众陆续将并州视为自己的避难之所。
这样一来,督邮的位置就有必要了。
崔琰性情刚烈,喜好直谏,又确实有这个谏言的眼见和底气,当崔琰在士林中的名气日盛的时候,能接纳他建议的乔并州也更添了一份正向的名声。
这无疑是一种相互成全。
崔琰当即走马上任。
而他的同窗国渊,则在听乔琰交代了并州凉州各地的种植进展后,选择跟随乔琰前往凉州。
这个选择更符合乔琰的需求。
并州有以秦俞为核心建设起来的整支农事团队,在这几年的磨合中已经完全能适配于并州运转,现在所要面对的也只是数量有限的人口增加,以及随之带来的田地开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