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关中平原引渭水及其支流浇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确实是一片适合耕作的田地。
眼前景象,让人很难想到在数年前此地还曾经经历过三辅蝗灾的灾劫侵袭。
但要乔琰来看,关中平原需要提防的绝不只是旱灾。
目前担任着都水使者的毕岚也同样是这个想法。
乔琰在顺着河岸走的时候便听到毕岚说道“渭水到了夏季的时候多有水患问题,目前的支流虽多,但还是难以保证不会出现倒灌的情况。要想确保今年的耕作成果不会遭到意外破坏,我们还是该早做准备。”
事实上不只是渭水有这种情况,改道频频的黄河在目前这个阶段出现这个情况才多。
好在眼下在黄河流域的军屯数量有限。
凉州的金城郡军屯用的是湟水段,武威郡用的是祁连山下的卢水,并州除却白道川之外其他灌溉所用的均为支流河道,汉中就不用说了,用的是汉水,而关中则是渭水。
比起现在就考虑黄河改道漫灌这样的问题,还不如考虑渭水的治理。
在先有了在凉并二州开凿河道水渠的经验后,毕岚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渭水上来。
现在又有了刘焉这位好心人所的都江堰工程人手,毕岚也多出了不少帮手。
伏寿跟在乔琰和毕岚身后,听着二人讨论要在八月前完成对渭水的初步管控,在手中的本子上奋笔疾书。
早两年间,她因为希望身在家中足不出户的人也能对山川河流景象有所了解,在乔琰的鼓励下从记录并州的河流走势特征开始做起,当她将势力范围拓展到子午岭的时候,伏寿也跟着跑来了泥水流域。
越是记载,她也越是觉得,将河流之莫测变成有序的水利工程着实有趣,这才是为何会在乐平月报上见到伏寿所写的二州水利之言。
所以现在她也跟在后头,听得格外专注。
或许是因为以乔琰这位君侯为代表,在外担负重责的女官女将逐渐有了姓名,出门在外的女装中也出现了一派走精简干练风格的,伏寿此时所穿的就是这一种。
也正是这种着装能让她跟在乔琰身后,轻易在渭水所冲出的滩涂地边缘走动,并未弄得一身狼狈。
毕岚伸手朝着前方指去,说道“那就是益州水利人手所带来的四种调控水流的装置,在这片河道支流我们都做了搭建,以确认其效果。”
古代的防止水患,不可能做到像是现代这样轻易修建钢筋水泥的堤坝,但古人也有着自己的智慧。
从都江堰工程处带来的就是其中的四项典型。
其一就是乔琰和刘焉提到过的竹笼,将竹篾编织成圆形的笼子,里面装上石块,这就是一个护坡的构件,也是都江堰工程中出现最早的一个。
其二名为杩杈,是一种由多个三角木架组成,用于堰口截流的装置。
其三叫做羊圈,但和寻常羊圈不同的是,木桩里关着的不是羊而是石块,乃是河流急险段用于水流防冲功能的。
第四种名为干砌卵石,是以卵石按照坡度砌成的整体,用于水渠边坡的工程。
木、竹、石、绳,就是这些水利工程所用的全部材料。
但这些装置何止是在都江堰工程中可以用上,在渭水经行的区域同样可以。
在乔琰抵达陈仓之前,毕岚已经领着伏寿一道,将这片区域内各个河段的水流速度和河道宽度都给记录测量得差不多了。
这是从元月到如今的四月里四个月中的成果,最终变成了出现在乔琰面前的一张地图。
这份测量从渭水源头的鸟鼠同穴山,一直到泾水和渭水的交汇地以东,三辅边缘的潼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