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九年六月。青州博昌县。
李承乾吃着碗里的酸菜鱼,轻笑道“听闻此地食肆能吃到长安醉仙楼的味道,我还当是吹嘘呢,今儿一尝,确实是醉仙楼的味道,竟分毫不差。”
说到最后四个字,李承乾眼中闪过几分好奇。
抱春亦是如此“若说厉害的厨子凭借自己的经验与味觉自醉仙楼的菜品上尝出些许门道,自己仿制出来,从前也有过。但味道即便再相似也总归不会如此雷同。”
她将目光重新落在菜肴上“这里头必然有原因。”
李承乾微微颔首,正巧前去打探消息的梁武回来。梁武是他的东宫宿卫之一。
这是他的“传统”,每到一地,都会派人先将此地民情了解清楚。若遇清正好官,他会记在心里,传信京师,在李世民面前给他记一份政绩。若遇贪官污吏,就别怪他手下不留情了。
身为太子,既是微服,那么除游山玩水外,总要干点事的。
李承乾指了指餐桌对面“坐下边吃边说,不着急。”
与太子同席,最初梁武诚惶诚恐,但跟随太子微服近两年,日夜与太子在一起,深知太子性情,并不在意这些小节,倒也大大方方行礼落座了。
“属下查到此地明府姓骆,名唤骆履元。”
“骆履元”李承乾想到这里的菜品味道,“他与醉仙楼的老板骆履平可有什么关系”
“有的,二人乃是同族,关系还较为亲近。两人父亲分属堂兄弟。骆老板父亲早逝,最初那几年,他由寡母抚养,多靠族中帮衬。
“骆履元的父亲早年与他父亲关系好,时常在他寡母外出之际,借各种由头将他接到家中照顾,还资助他读书。后来他随寡母远嫁,与本家来往不如以前便利,却也一直有书信往来,没有断了联系。
“骆履元三年前上京赶考,一应事宜都是骆老板安排,住在骆老板家中。后来他考中明经科,补缺委派到博昌县做县令。”
李承乾了然“怪不得这里的菜色与醉仙楼一般无二。这莫不是骆履元家眷开的”
“不是,是县衙开的。从店铺选址到铺面布置等都是走的公账。食肆主厨是当地人。骆履元用自己的体己送他去醉仙楼学艺,学成后回来食肆接管后厨。
“食肆中的一应伙计也是雇佣的县内贫困之家,每日所需食材亦是县内贫户供给。如此也算另一种形式的帮扶。食肆所获收益五成用于县学,五成存于县衙,以备县内水渠道路等各色建设所需。”
李承乾眉眼带笑“倒是挺有想法。”
“据说这是骆老板与骆履元共同想出来的主意,也是从殿下身上得来的灵感。”
李承乾侧目“哦”
“殿下主张各地县学开荒,划分一定数额的田亩纳入旗下,令县学学子参与种植,收成所得用于县学。
“此法一是为了让学子懂得农事之技,理解民生之苦;二是为了让他们强健体魄;三便是为了让县学能尽量自给自足,减轻朝廷与当地府衙的负担。
“所以骆老板与骆履元也算是效仿的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