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疑问在三天之后得到了答案。
当晚深夜回到17号之后,七个人都简单地写了一份总结,三天后,一份根据总结出具的调查报告被打印出来,17号人手一份,正在上班的叶汐也通过顺丰同城快送第一时间收到了。
身处怪谈的那三天,她虽然因为是“被孤立”的那一个,一度担惊受怕,但由于当时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整个体感也就还好。
现在读完报告,她才真正意识到这个怪谈究竟有多凶险。
首先,根据现有信息基本可以推断出上一轮进入怪谈后虽然幸存但疯了的赵小珍应该与叶汐的角色相同,都是“鬼姐姐”。
再通过叶汐和张昭陈登宇总结的交叉验证可知,爸爸烧符咒的行为应该就是导致鬼姐姐能力和感知力增强的原因。
可焚烧符纸是规则里明确要求的,而且这是一条“真规则”,日复一日的执行都不会出问题。
直到积攒到最后一天,姐姐积累出足够的力量,又拿到弟弟烧给她的日记恢复记忆,从而真的化作厉鬼。
这个设定,本身已经足够让只会严格遵守规则的参与者走向必死结局。
其次,珐琅金手镯、录取通知书都是很难被发现的道具,并且珐琅金手镯还会对参与者产生一定误导。
分析组根据逻辑推断,假如参与者选择焚烧“珐琅金手镯”或许会加快姐姐化厉鬼的速度。
除此之外,还有配合问题。
这次他们能顺利通关、全员幸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都来自于17号,拥有共同的目标,相互不必猜忌,连道具都可以大大方方地商量着用,将一切风险降到最低。
但假如是三组互不相识的人马呢
很有可能“妈妈”想通关,“爸爸”想杀人抢道具,“儿子”多疑谁也不信任,彼此在猜忌中一点点消耗掉幸存机会。
这些会直接导致致命的大问题不算,这个怪谈里会因为一念之差产生的小错误更是数不胜数。
有的参与者可能永远不会想到阳台上的鬼是队友,有的会忽略书里一带而过的信息,有的不会去翻电脑里的痕迹,也就无法推测“姐姐”的年龄和刚从初中毕业的状况
在报告的最后,分析组还做了一个叶汐之前不曾设想过的推断,就是这个规则怪谈很可能还存在一个“无尽模式”的结局。
因为或许会有一部分参与者发现了符咒的问题不再焚烧,但打死也找不到缝在皮衣内衬里的录取通知书。
这种情况下,姐姐的情况不会持续恶化,但参与者无法通过,也许就要日复一日地继续过下去。
时间长了,人会被逼疯吧。
叶汐打了个寒噤,腹诽自己在17号赚的恐怕不是佣金,而是精神损失费。
然后短信提示一响,精神损失费就到了。
“中国农业银行您尾号0527账户10月11日10:35完成转存交易人民币20000000,余额20367166。”
突然弹出来的消息弄得叶汐差点把手机扔出去。
她赶紧把手机攥温柔,首先数了一下0,然后反复确认了第一个数字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