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年,圣驾方到九成宫不久,皇帝便下了一道命皇太子知军国事诏,令太子李治于东宫接见百官,听政理事。
立太子三年,皇帝一直手把手在教太子。哪怕去岁让太子去定州负责后勤军需事,也是安排了数位宰辅在身边教导太子。
如今,才是第一回放开了手。
诏令直接写明太子自行决断庶政,五品官员以下的任命,皆由太子选定,皇帝再不过问。
哪怕没有这道诏令,朝臣们也眼明心亮,看到了宰辅的变动之前的魏王党全都趴窝,新任的中书令张行成和门下省侍中于志宁,一个是太子少詹事,一个是太子左庶子。
明显是皇帝在给太子铺路了。
太子之位已稳。
一直持观望态度的世家,便准备与这位年轻宽仁的太子走的再近一步被当今皇帝压制了多年,他们实在如久旱盼甘霖一样,盼望着,盼望着一位克己复礼的皇帝。
如今的太子殿下,看起来就很有这种温厚守礼的潜质嘛
且太子妃还是太原王氏,对世家来说,是认可的自家人。
九成宫。
兵部。
李勣自薛延陀回来后,依旧奉命重领兵部。
他入宫见过陛下与太子后,便去与之前一年多时间代他任兵部尚书的崔敦礼交接工作。
崔敦礼将公务交完,便对李勣道“还有一不情之请,想劳烦英国公。”
李勣颔首“崔尚书请说。”
“英国公早些年便替太子殿下领并州,如今又是太子詹事,乃殿下最信重之人”
李勣听了一半,就觉得不对味。
崔敦礼是博陵崔氏出身,向来以一等世家出身自傲,李勣则是真正的寒门出身,从来就不是一路人,这崔敦礼忽然把他夸的跟朵花似的,还专门夸他与太子的关系,李勣心中很是警惕。
于是在崔敦礼提出,想请李勣为中人,与太子走动时,李勣直接就回绝了。并提出了一个令崔敦礼很堵心的方法“鸿胪寺崔典客丞,不正是崔氏子弟其与殿下更是相识多年,何必舍近求远,不用自家人呢”
崔敦礼想从李勣这里走通太子不成后,只好回家与父亲,现崔氏老族长商议。
“崔朝那孩子,也太固执了些。一房长辈苛待了他,但家族并没有,何至于疏远家族自找苦吃”
老族长蹙眉道“之前觉得他到底受了几年委屈,使性子与家族冷淡就先由着他了,横竖家里也不差他一个鸿胪寺的官员。”
“可如今是与东宫交好的大事。由不得他继续背离家族了。”老族长的语气不容置疑。
但崔敦礼有些头疼“可软的硬的都用过了,那孩子就是不肯跟家族低头啊。”来硬的,之前崔朝宁愿去西域最偏远的阿塞班国吃沙子,也不肯向家族求助;来软的,送去许多珍贵的古籍,也全都石沉大海,完全是东西照收,事儿一点不办。
且说世家根深蒂固的傲慢,实在非寒门能想象比如李勣,算是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将来不出意外,子孙也能富贵数代了。
但在崔家看来,英国公府这种门第实在是根基浅薄的不能看,除非再连着几代出了李勣这种水准的将领,才配跟崔氏来往
毕竟细数崔氏门楣崔敦礼本人是大唐的兵部尚书,往上算去,父亲祖父都是隋朝的礼部尚书,曾祖父是北周大司徒,曾曾祖父是北魏的吏部尚书是真正倒数十八代也诗礼簪缨这就是世家的傲慢的底气,任你皇族更替,我家族永远屹立不倒,而且总有子孙能站在朝堂的巅峰。
骨子里就浸润着的高人一等,以及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世上最顶尖的东西,都该是他们的。
所以他们也很难理解崔朝怎么会就为了一点年幼小事不肯回归家族。
只能理解为孩子气。
老族长思虑片刻道“来软的吧,还是要顾虑些太子的面子。”
又指点崔敦礼“既然要软,就软到人心坎上去。你之前送去些珍本古籍的,他也不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