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说起银矿,离大唐最近的,矿产丰富的,于古代条件下最好开采的,还是倭国。
她是有备而来,想与户部辛尚书谈一谈银钱事。
而她能做的,也只是尽力不让安安,太平,以及她身边能影响到的人,尽量不去结成这种亲上加亲。
还是崔朝代表鸿胪寺给他们准备了许多铜钱和布帛,让他们可以在长安城东西市购买土仪。
但都是大多蕴藏深,难开采。
这大概就是经历过现代社会的人,回到古代来,最无能为力的时候吧。
因律法规定,民间是不许私铸金银币的。
也是一点无奈,且安慰自身的坚持。
有时候各地赋税还没到,偏生朝上又有要用钱的大事,户部周转紧张之时,辛尚书做梦都是掉在方孔钱的钱眼里头
与中华大地的银矿深而难采相对的,是欧洲的银矿,许多都处于浅层表面。
有句话说得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他就听姜侍郎语气温切而感慨“其实若辛尚书是个图揽同僚人缘,而不顾百姓的,各部的度支只管给足就是了。”
朝廷还通过律法规定商贾不能积蓄太多铜钱,必须要让钱回到民间流通起来。
于是,辛尚书才愿意说的更多。
因而此时见到姜沃过来,辛尚书下意识心里一紧这位不会也是来要钱的吧。
户部管天下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大唐银量,连官用奢侈品器物都受限制,何况是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了。
偏生又不是所有货物都能以物易物,这中间就添了不少麻烦。
其实就姜沃所知,中华大地上的银矿储备,从现代来看,总量并不少。
辛尚书将手里这枚沉甸甸的银币还给姜沃,又与她道“朝廷也有与西域通商的皇商之伍。也常为一事头疼咱们的铜钱到了外域,当地的百姓并不认。”
旁人看盛世繁荣,是看收入。
西域各国之间的来往,用的都是银币,甚至直接是金子。
这会子,辛尚书也愿意跟能体谅他难处的姜侍郎,多吐吐苦水。
大唐的货币,在金属上,是只靠铜钱的,金银并不是流通货币。
起码在辛尚书看来是这样。
想起了姜沃现如今的上峰王神玉
永徽早年,朝堂都在乱着宗亲谋反案,当时还是司农寺正卿的王神玉,依旧风风雅雅往户部一坐,不给足来年司农寺的预算坚决不走人。
卢照邻都看得出来的事儿,朝上这些老狐狸们哪里看不出
在辛尚书口中,几乎永远是度支紧张四个字。
原版未篡改内容请移至醋溜儿文学官网。如已在,请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