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二去,效率瞬间就上去了,叠起来供晾干的湿纸,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搬运的小工忙得团团转,又加了两个人,才勉强跟上出纸的速度。
李计在一边看,只觉得叹为观止。
他心里隐约悟到几分,无论是在水泥厂,还是修路时,亦或者现在的造纸坊,技术学院所做的一切复杂到他看不懂的工具,都只为了一个目的提高效率。
产出的水泥和还魂纸,前者没有那些精美雕刻的石砖美观,后者也没有澄心堂纸稀贵,但胜在量大,便宜,实用,可以惠及更多的平民百姓。
可李计还有些不明白,莫非这就是小少爷所谓的“好官”吗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官,也没见那个百姓带着田契来投献,更没有功名利禄。
想不明白,李计就暂时不去想。
造纸坊给每个工人一月一百二十钱,包吃住,李计干的活比起修路和砸锤也轻松了不少。
这里的大管事据说是老板从别家纸坊挖过来的“技术人才”,一个月足足有两吊钱,比他那伺候了李老爷一家一辈子的父亲还多。
大部分工人都敬重这位大管事,连老板都对他和颜悦色,丝毫不像在李家,老爷少爷都能对他们父子挥之即去召之即来,惹得李计好生羡慕。
他安安心心呆在纸坊,一呆就是一个多月,吃胖了一圈不说,还略微攒下了一点小钱,偶尔能去集市再买两捧板栗,过个嘴瘾。
有一日,他跟随管事去隔壁印刷坊送纸,印刷厂的管事正着急人手不够,抓了他的壮丁,塞给李计一串打赏的铜钱,拜托他帮忙送书去京城的惠民书局,在那帮衬几天。
李计二话不说答应下来。
惠民书局在京城南天巷,就在皇家技术学院附近,听说就是开设纸坊和印刷厂背后姓花的老板创立的书局,算是自家产业。
李计拉着一架平板车,车上结结实实绑着好几摞半人高的书籍,匆匆来到惠民书局,跟书局管事一起搬书。
今日也不知什么日子,进店买书的客人尤其多,不少是大人带着十二岁的孩童,首选选购的都是私塾必备四书五经。
趁着书局管事点货的时间,李计无聊地呆在一旁,直到一个穿着麻布衣服,脚上着草鞋的客人,领着一个孩童,期期艾艾绕着他走了好几圈。
最后终于鼓起勇气问他“老汉不识字,请问这开蒙书要多少文钱”
李计一愣,道“七十文。”
他脱口而出后,才有些惊讶,这么一册蒙学读本,竟然只要七十文,放在淮州起码也得一百文以上,相当于自己一个月工钱。
若是从淮州运到宁州和京州,加上路上的运费,只怕还得多要几十文。
这仅仅只是一册书的价,再加上笔墨砚,和其他书籍,不知道要花他多少个月的工钱了,这些都是消耗品,读书确实不是一般平头老百姓能供得起的。
他上下打量着面前穿着草鞋的男子,狐疑道“你要买吗”
老汉点点头,从怀中摸出一个装着铜钱的小布包,一枚一枚数到七十。
他咧开嘴笑了笑,道“老汉原本是城外皇觉寺的佃农,前些日子陛下给咱们分了田,今年丰收又降税,卖了些粮。”
“现在农闲,孙儿他娘看着地,老汉在城外的修路队谋了个伙计,终于攒下这些钱,够给儿买本开蒙的书,听说还有一本叫什么千文字的,不知有没有”
李计找了一会,道“好像在今日送来的新书里有,不过还没清点,今天暂时不上架,过几天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