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第二组六支又紧接着开始,随着比分差距逐渐显现,场上气氛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温随听席舟说过,射箭比赛的难度就在于得在规定时间连续完成多支箭的发射,对运动员体能、技术和心理都是极大地考验。
上回在箭馆看比赛,温随还是完完全全的旁观者,今天看比赛,却已经开始感受到压力。
因为他站在冉冉这边,有了立场必然无法再置身事外。
一轮36支箭后,冉冉暂时排位第6,后两组12支箭发挥有些失误,拉低了开始领先的总分。
但比起来时参与即胜利的心态,能打出这样的成绩,显然不能再满足于简单参与了。
休息时间,席舟给冉冉递水递毛巾,看得出他正在帮她分析刚刚的问题。
冉冉认真听着,小小的脸上表情十分严肃,不过后来席舟又说了什么,她开心地笑起来,还转向观众席,比了个“胜利”的手势。
温随也在她目光所及的范围中,被那笑容闪了个猝不及防。
“闺女心态挺好。”
冉冉妈妈欣慰地说,也对着女儿比了个v,嘴里还轻轻地“耶”了一声,焦虑的神情化作满满的骄傲。
排名赛最后,冉冉以第4名的成绩,稳稳走入明天的淘汰赛。
广播宣布成绩的那刻,冉冉看见身边的夫妻俩,抱在一起激动得仿佛在哭。
讲不出心里什么感觉,明明对自己说这只是排名赛,现在高兴还太早,更难打的战役在后头。
可温随自己居然也控制不住,胸口有点涨涨的,像有什么盈满的东西要溢出来。
晚上,温随主动问席舟,“冉冉当初,是怎么想到学射箭的”
席舟说,“她曾经在残疾人奥运会上看见一个射箭运动员,被他的比赛激励,就产生了这个想法。”
并不是多出乎意料的原因,“她看的那个运动员,获得冠军了”
可意外地,“并没有,他止步于八强。”
似乎看出温随想问什么,席舟说道,“冉冉憧憬的,不是那位运动员站上领奖台,而是他在所有人面前射完全部72支箭的样子。”
“那名运动员没有双手,也没有右脚,他是靠自己的左脚推弓,下巴拉弦,他最后获得了第十名。”
“”
温随彻底被震撼到,他无法想象那是怎样一种画面。
席舟给他讲了之前的事,“冉冉父母说,她没病前性格很活泼,自从只能依靠轮椅走路后,就不再喜欢出去玩了,她开始想学射箭时也不顺利,她父母找到我,求我收下她,让她随便学一学满足心愿也好,因为别的箭馆没有肯收的。”
“那天她来我这里,听了一节课,我也给她讲了射己之鹄,下课后她对我说她想找到目标,问我能不能帮她。”
“去年,中国的残疾人射箭队运动员张敏和在射箭项目女子1级复合弓个人赛中,以142比131的绝对优势战胜捷克选手,获得冠军,还打破了残奥会那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她在那届比赛中获得了两块奥运金牌。”
“冉冉当时在箭馆和我一起看的比赛,她跟我说,她想得冠军,她也要和那个姐姐一样,问我她可不可以。”
“她当然可以。”温随肯定地说。
席舟也道,“我也是这么回答她,我说只要她想,就没什么不可以”
席舟记得,那孩子眼里的期待,灼亮而热烈,一次比一次燃烧旺盛,突然一眨眼就已燎原,根本让人无从拒绝,更不想拒绝。
而他没对温随讲的是,因为冉冉,退役后一直在迷茫中、出于“除了这件事也没其他擅长的”这种可有可无的理由、决定开家箭馆的席舟,也在漫长的蹉跎和自我否定里,找到一点微弱星火之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