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百姓因为大唐而自豪、自信,亲手将大唐推向巅峰李隆不能说是自信,应该说他已经到了自恋的程度。
q版李隆基登上门楼远眺,看着眼前的太平盛世,他发出一声慨叹“不愧是朕啊”
当皇帝当得这么好,那不得奖励一下自己
开元十三年,他跑去泰山封禅。
这也没啥,就封个禅嘛,宋真宗都能封,李隆基当然也能封,人家勤勤恳恳十几年,确实有资格去泰山封禅。
咱们也不能要求他和他太爷爷李世民一样谦虚,不让人去封禅,对吧
嬴政、刘彻、刘秀、李治意思是朕不谦虚
连谦虚的资格都不配拥有的赵恒没必要每次提封禅都要提一次我吧
封禅回来之后的李隆基也没什么太大变化,选宰相的水平依然在线,他和他的一众神队友把大唐治理得很好。
可以说,如果李隆基只活到五十岁的话,那他就是一个毫无争议的明君。
夸张一点讲,只活到五十岁的李隆基甚至有机会冲个华夏皇帝5。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李隆基活过了五十岁,开始了他被人唾弃的后半生,谁提到他不得骂一句老不死的。
英雄迟暮总是让人难过的,李隆基这个英雄也老了。
可让人难过的迟暮英雄是提不动刀的英雄,不是拿着刀乱砍的英雄。
岁月这把杀猪刀没有因为李隆基是皇帝就放过他,相反,它毫不犹豫地对李隆基下手了。
一刀,将李隆基的人生分成了两截。一截是辉煌到值得他出本名为我的前半生回忆录的前半生,一截是他极为拉跨的后半生。
他的人生就是一道抛物线,前半生顺顺利利达到巅峰,后半生自由落体,直接落入谷底。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李隆基的前半生拿的李世民剧本,后半生拿的徽钦剧本。
常常有人说李隆基是不是被夺舍了,不然为什么前后差距这么大,简直就是判若两人
或许,他从来都没变过。
事实上,在李隆基即位之初,他就表现出了一些苗头。
开元二年,李隆基挑选了数百名乐工,亲自教他们法曲,这些人在当时被称为皇帝的梨园弟子,李隆基也因此被后世称作梨园始祖3
开元四年,李隆基命宦官前往江南捕捉水鸟,准备在禁苑中放养,宦官所到之处鸡犬不宁。官员倪若水上谏,李隆基亲手写下敕书向倪若水道谢,并赏赐了他,下令将抓住的水鸟全都放走。4
在李隆基下令焚毁天子所用的金银器物,下令要厉行节俭之后,他又派人去海南采购珠翠奇珍,大臣杨范臣上谏,李隆基才收回这条命令。5
从这些是我们都可以看出,李隆基的本性就是爱玩和享受。但是在前期,他一直压制着他的本性,他知道要成为一个明君应该做什么,他会听从臣子的谏言,克制自己。
其实,李隆基的本性如何并不重要。论迹不论心,只要他一直按照明君的那一套做,谁会管他到底是不是个爱享受的人
可开元盛世的辉煌让李隆基日渐膨胀,李隆基逐渐厌倦了政务,他觉得自己兢兢业业了几十年,也该享受享受了。
所以,他终于不再压抑本性,他要横扫饥饿,做回自己不是,他要释放天性,做最真实的李三郎。,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