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头顶的天声听语气却是很开心,在治理国家方面,吕太后沿袭了“与民休息”的国策,尊奉黄老之学,实施“无为而治”,也就是不过多地干预折腾老百姓,轻敛薄赋,提倡节俭,使民生得以发展。
吕太后轻敛,鼓励农业生产她制定了汉代从西汉直到东汉也还在使用的“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的制度。
这句话听的好几位在看天幕的西汉帝王忍不住皱眉,什么叫做从西汉到东汉
西汉和东汉让他们有一种很不妙的预感。
尤其是,历史上某个长达800年的朝代,它分为西周与东周。
如果说是王朝中间断代,后来又有刘氏子孙夺回政权,延续汉朝,他们本该是要为此感到一种骄傲与自豪的。
可是再想一想后来东周的那个德性周天子完全就是个摆件幸运物,甚至到最后西周就只剩下洛阳一块地了,然而他们内部还是在搞分裂。
如果说那个后来的什么东汉也这样的话,那这汉朝的寿数不续也罢。
那真的未免太丢人了吧。
几位西汉的皇帝在心中腹诽嫌弃东周局面,即便身在不同时空,但在这一瞬间都达成了和谐的同调。
头上的天声还在继续,解释着刚刚那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呢就是,推举百姓之中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的人,给他们免除徭役。大家可能会有点奇怪那个免除徭役是咋翻译出来的,对,没错,那个“复其身”的解释就是免除徭役的意思,甚至它的另一层解释是免除徭役和赋税,咱们的古代文言文是真的很神奇,幸好我出生在说白话的时代:
而这个制度之后在吕太后临朝称制后也还有后续,“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就是被举荐为“孝悌力田”的人拥有一定俸禄,以此来激发着农民们的生产性,督促农民积极投入农业生产。
听到天声吐槽“复其身”的意思离谱,李斯不由得有些困惑,“天声怎会觉得复其身难以理解”
此句最早出自商君变法中的一条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这不是显而易见的非常简单易懂吗
在李斯看来,天声这般能够学古今史书、评论先人者,即便是男子,家世也必然显贵。
而既然显贵,又怎么会在学识上有这种程度的为难呢
之前听天声说话偶时还要用更直接的语言给复述一遍,他本以为天声可能要和年纪小些的孩童解释,但此刻听来,却好像并非是如此
天声的后世将他们常规的书籍知识文字语言称作为“文言文”,而如她所说,她那里用的是“白话”的知识
这后世情况真是越发的神秘迷离起来了
只是仔细思考过后,就觉得确实是使用天声口中所说的“白话”更容易学习知识。
如此语言,怕是贩夫走卒、江岸渔家都能够听的懂史书所载为何。
这完全是极大的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意识到这其中的重大关节,于是李斯不禁看向坐在那里的始皇帝。
从方才起陛下就令赵高把他的案桌与竹简拿了出来,一边听天声一边处理未尽的政务。
看了眼那堆高高的竹简,李斯不住想道,陛下每天的事务实在是太过繁忙了。
心中感叹一番自己所侍帝王的强大,李斯上奏道“陛下,这天声所说的文言文与白话之说”
吕太后实施薄赋,降低农业税“减田租,复十五税一”,这个也就是农民把一年收成中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该说不说,十五税一这个是高祖刘邦之前定下来的,看这个“复”字,就知道之前也实施过,但还是看这个“复”字,就能感受到刘邦时期没有一直实施,又调高了。
刘邦“”
天声好像在夸他,又好像没夸。
要不然,天声你下次还是别带上他了吧,反正他也捞不着啥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