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这个倪若水远在汴州也能跟李隆基心意相通了。
我说要不别吵了,一边杀蝗虫一边让李隆基努力德修吧,只要李隆基白天修晚上修,一定引不来天罚,顶多蝗虫没有改善罢了。
就是辛苦李隆基了。
没事,他身体好活得久,辛苦辛苦不碍事的。
所以李隆基有回应吗还是姚崇有回应他
宣政殿前的众人咂咂嘴。
姚公何止是回应啊,姚公那一张嘴巴比刀子还锋利,给倪若水的碟书里头那字字句句火气全开啊。
知道碟书内容的百官回想起了往事,都摇摇头,并下决心除非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否则轻易不要与姚公发生什么口角。
姚崇是什么怼倪若水的呢。他先是直接一顶帽子扣上去“你怎么敢拿刘聪跟陛下相比的啊刘聪是伪主,弑杀皇帝,残害先臣,疏离朝政纵情声色,他品行不良,道德不够,自然灭蝗失败。你这话的意思是,陛下和那刘聪一样,是杀害兄长功臣,纵情声色的君主”
姚崇接着又给他扣了一顶治理不当的帽子“既然你说蝗灾和道德有关系,那你不如解释一下,为什么在你治理之下的汴州也有蝗虫你这是在说你品德不好”姚崇的言外之意是,你既然没有这个为官的品德,那不如这刺史就让给别人来干吧。
求一张姚崇这样的嘴巴,我每次跟别人吵架都吵不过。
真的牛,要是把姚崇拉到现代打辩论赛应该也是一流吧
真的是字字句句都直击要害了,从今天起跟姚公学怼人。
倪若水还日夜盼着回皇城呢,这一个怀疑皇帝正统性的帽子,还有一个自身品行不端的帽子扣下来,他哪里还敢说话,只能抓紧组织众人动起来,努力除蝗灭灾。
写好折子的倪若水听到天幕又说到了他,拉起袖子擦了擦汗。
姚崇写的那碟书至今还在他的书房呢,他之看过一次,便再也不敢看第二次了。
这两顶大帽子,哪一顶他放在他头上他都承受不住。
不就是灭蝗吗灭吧。
响应中央号召。
天幕所讲的是之前发生的事情,如今蝗灾渐平,事实证明了姚公提出的法子是切实可行,真实有效的,他此前的反驳实在是贻笑大方了。
不知陛下还是否会因天幕重提此事而怪罪于他,汴州民生好不容易有了气色,再多些时日,说不准陛下就能看到他的政绩。
可不能毁在这些小事上。
倪若水左右翻看着刚写好的墨迹未干的折子,怎么都觉得不甚完美。
再添点儿吧,解释解释,可莫要因为这等小事让陛下心存芥蒂了。
天幕说了,陛下不久就要召他回京,万万不能出现什么岔子了
。
说到倪若水,再多提一嘴。他除了有反对杀蝗的事迹,还有一个反对杀鸟儿的事迹。反对杀鸟不像反对杀蝗,反对杀鸟确实是直言劝谏了。
大概在开元三年到四年的时候,李隆基有贪图享乐的苗头。这个时候距离他登基有四年左右,距离他任命姚崇为相,也有三年了。其实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说不长呢,是因为他还记得“十要事说”,勤勉执政,不将心思放在享乐之上。
说短是因为,这“十要事说”对他的束缚作用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大了,三年的时间,够他熟悉如何去当一个皇帝,也够他熟悉怎么去使用一个皇帝的特权了。
他听闻广陵一代盛产好看的鸟儿,于是偷偷派宦官去广陵,搜集珍奇好看的带回宫,用来赏玩。
宦官要下江南,得经过倪若水所在的汴州。
李隆基眨眨眼睛。
傻眼了。
这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情吗他私下偷偷和高力士说的,天幕就知道了
他今日白天才吩咐高力士不要张扬地去把这件事给办了,晚上的时候,天幕就高调地把这件事说出来了
大家全知道了是吗
他第一次想享受一下皇帝的特权,就被逮到了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