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吐槽朝廷没有钱,可不就是在吐槽他们吗
能怎么办
检讨吧。
天幕结束后,写个几千字一万字的检讨,好好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们这么多人在这里,依旧不能让国库充实起来的原因。
府兵制最大的好处是,国家不用再养兵了,这大大减少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那这个负担转移到了谁身上呢转移到了府兵的身上。这种负担不仅仅是他们需要自备武器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军事情况的不断变化,他们的负担越来越重。
按照唐律例的规定,成年男子二十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除兵役。服兵役是义务性质,每一年都要有几个月义务劳动的时间。他们的兵器、铠甲、食物,都需要自己准备。
这样兵农合一的模式,在规模较小且战争并不频繁的国家是容易实现的,但是唐朝人口数量不断攀升,并且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战争的次数较之以前大大增加,但战争胜利后的赏赐力度却远远不如曾经了。
这些府兵在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事实面前看清楚了,去了战场是不一定能活下来的,就是战争结束后侥幸活下来,身子也受了重伤,能回家安稳种地的时间也不多了。
地种不好,收成就不好,收成不好,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去战场的兵器,要想获得钱,最后只能把地给卖了。那卖了地,还能从哪里赚钱呢于是府兵只会越来越穷,他们不仅仅穷,生命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愿意去当府兵了。
到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时候,无兵可召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甚至调不到最够的人手到长安当宿卫了。
原来这才是姚崇在开元初年,在“十要事说”里禁止穷兵黩武的原因啊。
在开元初年,姚崇就看到了府兵制背后的危机了。
可惜当时没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
博主说到府兵制,张说是不是做了什么改革缓和了朝廷和士兵的矛盾啊
这么看姚崇和张说好像是在传递接力棒。
姚崇发现问题,却没有好的办法,所以只能让李隆基在开元初不要打仗。
开元中期,接力棒就传到张说的手上了。
姚崇未完成的课题,希望张说能给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吧。
朝廷上的气氛瞬间就凝滞下来。
讲到战争,众人不免联想到百姓流离失所,去无可去的场面。
那些身受重伤,侥幸或下来的士兵,尽管返回到家乡,可能也没有几年活头了吧
原来早在十年前,姚公就已经具备此等前瞻性了。
亏他们只抱怨无人应官府号召,而无人去深想其中存在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他们还是活的太安逸了些。
他们完全不知府兵制带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更不这制度发展至今,造成的严重后果。
甚至于今天,在张公提出改革的时候,还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
应当被反对的哪里是张公的改革啊,应当被反对的是他们啊。
众人闭紧了眼睛,陷入深深的自责懊悔中。
听天幕之言,他们才知道这弊病由来已久,已经存在这么长的时间。
幸好有张公。
幸好张公不像他们,闭塞耳目。
此时张说心里有种其妙的感觉。
“传递接力棒”
什么是接力棒,就是姚崇递给我的木棒吗
“开元中期,接力棒就传到了张说的手上。”
这接力棒指的是府兵制,还是整个大唐
张说隐在袖子里的手颤颤巍巍。
激动的。
天幕把他和姚崇放在一起对比了哎
而且这对比不似刚刚他和张嘉贞的对比,一个落下风,只为衬托另一个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