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题也算是苏长河的小心思,他缺人才啊,他知道人才难找,就想着万一呢,万一参加招工的人里有个好苗子,招进来培养培养,以后给厂子当个出纳啥的多好。
苏长河有心仔细瞅瞅这个答附加题的人答得对不对,然而参加完笔试完的人还等着参加面试呢,只能先把试卷交给卫阳,“先放我办公室抽屉里锁好。”
卫阳抱着一沓试卷出去,走廊上等待的人目送他离开,心里更加惴惴不安。
笔试最后一题就那么难了,不知道这个面试又会问什么问题
面试问的问题真不难,苏长河也就问问他们在生产队做过什么工作,擅长什么,如果让你把一个罐头推销出去,你会怎么推销如果出了什么事,你会怎么解决
面试官不止他一个,他问问题,算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单大娘等几个车间的人负责,她们才是一线工人,需要什么样的人,她们也有发言权。
两部分各自打分,合在一起就是面试分,等试卷批改出来,笔试分和面试分综合起来,排名前十的就是录取人员。
考试结束,考生或是各自回家,或是去前进大队的亲戚家,而录取结果会在两日后公布。
两日后,录取人员名单张贴在了厂子门口,参加招工的人以及队里的人纷纷围观。
这次招的十个人,六女四男,让苏长河意外的是竟然还有两个知青,也不算意外,这时候还没回城的知青基本上都是在本地落地生根了。
既然回不了城,对他们而言,能进厂当工人也是一个不错的原则,即使这个厂子只是在乡下。
苏长河关注的那个答了附加题的考生就是知青之一,他也如苏长河所愿,附加题不仅做了,还做对了。
苏长河高兴地和卫阳说“以后可算不用逮着你一个人压榨了,马上又来一个好苗子。”
你也知道以前是在压榨我啊卫阳目光幽幽,默默为那个还没到岗就被盯上的新同事感到同情。
新同事叫温瑜,在一众“长河、红兵、二强、小伟”等名字中,一看就是个文化名儿,其人也确实是个文化人。
温瑜中等个子,长得很瘦,戴着一副眼镜,眼镜腿瘸了,用布条捆着,从这点就能看出,他的生活条件不太好。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不擅长交际,他好像有点躲着人,录取的十个人里不乏有性子活泼的人,大家又是同一批进厂子,更添几分亲近,都热情地打起招呼。
唯独温瑜站在角落,每当有人过去和他打招呼,他都不自觉地绷紧了身体,苏长河回忆了一下面试时他的表现,那时候他就是问一句答一句,身体格外僵硬,苏长河还以为他是紧张,今天一看,好像不单单是紧张。
苏长河在门外观察了一会儿,才进去,他和大家简单做了个自我介绍,拿出他们各人的试卷和打分表,让他们自己先看看,然后问他们对上面的打分和评价有没有意见。
被录取的十个人都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有的听家里长辈说过苏长河,有的纯粹是个人性格原因,才进厂子,当然都说没意见。
没有意见,苏长河就开始安排工作,他按照他们考试时的表现分配,两个人进一车间二车间,两个人进业务部,五个人进罐头车间。
剩下一个,苏长河指指温瑜,“你先到办公室,跟着我。”
其余九个人都看向温瑜,温瑜不自在地动了动,苏长河让他把试卷给他,他展示给大家看,“都是根据你们考试情况安排的工作,温瑜算术试卷满分,所以安排他去算账。”
“你们现在被分配的工作和最终做的工作也不一定一样,一个岗位轮一周,一个月后根据你们的表现,确定最后的工作岗位,正式转正,如果表现不好,呵呵”
呵呵具体代表啥意思,苏长河没说,几个人却心里一紧,连温瑜进办公室是不是就是干部的事都顾不得猜了,他们要是不能转正,厂子里不会不要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