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宋真宗玷污泰山之事过于出名,经常掩盖宋真宗其他光辉事迹,因此泰山之事我们等会儿再说。
作为宋朝的第三任君王,虽然宋真宗罹患严重的“恐辽症”,但是他还是前后两次都效仿前两位皇帝御驾亲征了,只不过每一次的过程都很“精彩”便是了。
咸平二年深秋,辽军再次大举攻宋,在忻州刺史的鼓动之下,宋真宗第一次御驾亲征。
由于御驾亲征的路线过于曲折,先到澶州,再折往大名府,这一路上,宋军在前线节节败退,损伤惨重。等真宗真正抵达大名府之时,辽军已经将黄河以北的河北与山东等地区洗劫一空,正在北撤的过程之中了,可以说,这次御驾亲征完全没有带给辽军任何实质意义上的打击,很可能都没碰到辽军的面。
但是,咱大怂嘛,那心理治疗大法是最会的了。
只要辽军撤退了,那不就是我大宋的胜利吗
于是宋真宗便认为自己此次出征大获全胜,还亲作喜捷诗与群臣唱和,好一派向荣之景象啊。
听到咸平二字,又听到说是宋朝的第三位君王,赵恒终于相信,天幕所内涵的这个玷污泰山之人是自己无疑了。
竟然还在诋毁他咸平二年的那次亲征。
怎么不算大捷呢
要知道,那可是辽军啊,他宋朝之军队如今步步掣肘,硬碰硬如何是好,自然只能先行驱逐出去,待得来日兵力强劲,再做打算嘛。
赵恒完全不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任何问题。
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汉朝正经意义上的第三个皇帝,且好巧不巧的也经历过匈奴兵至甘泉自己准备亲征,匈奴却业已撤退之尴尬境地的刘恒
就勉强算你兵力孱弱,为了民生计未曾追击,但倒也不必这般大张旗鼓吧。
这毫无疑问,是一种屈辱,如何便能如此欣然接受,还大肆宣扬,当真不害臊吗
刘恒妄图感同身受,但失败了。
第二次,便是大名鼎鼎的澶渊之盟缔约现场。那是景德元年的故事,此刻辽国迎来了那位青史留名的著名女政治家萧燕燕,也即辽承天太后萧绰。
在萧太后的治理之下,辽国日渐强大。
而这一次,萧太后与其子一起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兵临澶州,宋都汴梁因此一夜之内,五传紧急军报。
宋真宗立马问计群臣,丞相王钦若等人主张弃城南逃,而刚刚升官才一个月的寇准严词拒绝,坚决要求守卫国都,并恳请宋真宗御驾亲征。
宋真宗勉强同意了。
宋人陈瓘精准吐槽当时若无寇准,天下分为南北矣。
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北宋之人对于南宋的预言吧。只能说,赵宋家的天子,不愧是你们啊,一脉相承。
汉唐的众位简直一下子没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没听错吧,没听错吧,这才是这个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啊,按道理来讲不应该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吗怎么就快进到要弃都逃跑的时候了
是不是有点太不合理了
赵恒愤愤然为自己辩解“朕分明是一口应承,何来勉强这都是天幕的污蔑之言。”
为什么说真宗是勉强应下呢,其恐辽症在这一次亲征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行至韦城,真宗听说辽军此次兵力强劲,兵势极盛,便打了退堂鼓,打算直接往南就去了。还好又一次被跟随他一起前往前线准备顺手接管指挥权的寇准又一次按下了。
寇准严肃表示,如果陛下现在后退则军心涣散,恐怕连金陵都保不住。
没有办法,真宗只好咬牙继续前往澶州城。
寇准一入澶州城,便接管了大军,并让宋真宗上城墙鼓舞士气,最终斩杀辽军数千人,并且射死辽军主将萧达兰。
萧太后一见形势有变,又担心时间拖久了辽军孤军深入恐反而有变,遂提出和谈。
先于宋真宗的所有能够收到天幕的有识之士全部嗤之以鼻。
这正是反击的大好时刻,谁在刚刚小获胜利的时候和谈啊。这种亏本的买卖,傻子才做呢。
宋真宗之后的宋朝时空
不好意思,大冤种是我们自己。
累了毁灭吧,习惯就好。
宋真宗一听立马欣然应允,表示,和谈当然要和谈,不仅可以和谈,还可以送玉帛,只要辽军同意退军,这些都是可以商量的嘛,并且一再放宽底线,表示,百万玉帛也是可以的。
当然了,宋真宗那可是多么会给自己找理由的人呐。他可不觉得送玉帛是什么有损颜面之事,你看,他不过是效仿汉朝给匈奴送玉帛的旧事罢了,他又有什么错呢
刘启表示拳头硬了,手边的东西简直烫手啊,要不是这个宋真宗实在让他鞭长莫及,高低得把手头的东西砸他脑袋上。
朕要是能有百万玉帛,国内不必屯兵提防诸侯国,你看他还给不给匈奴来一仗。
汉武之后的汉朝皇帝更是快被气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