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七横八竖”的代王的悲惨的下场。
天幕不说他还没有联想,天幕这么一说,好像确实。
刘恒感到一阵牙酸。
好似之前的代王们的确也都没什么好下场就是了。
但大多数不还是他们自己搞出来的祸患嘛。
他就觉得代地的臣子很好啊,代地的民众也十分淳朴善良,很好管理啊。
纵然如今身登大宝,他仍旧对代地,那片他昔日的旧国深怀感念与眷恋。
刘邦怀疑那个弃国而逃,喜提罢黜的是在内涵他那位除了种地养家都不太行的兄长。
而成为代王之时尚且年幼的汉文帝,正是通过对代国的治理,积攒了许多关于治国的经验,也积累起了自己的一个代国小班子,为之后入主未央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竟那个时候的诸侯国,还是个很像样的国中国,诸侯王们尚且在自己的国内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所以虽然后来也是诸侯王进京的刘贺却没能如此轻而易举,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段位不够,另外一方面,刘贺时期的诸侯王的势力哪里能跟汉初的诸侯王相提并论啊。
那也就是个平平无奇的汉朝皇帝提款机罢了。
原本打算将刘恒留在自己身边教导,培养势力的刘邦改变了主意。
代地不错,很是锻炼人。
何况,长安之内势力错综复杂,还不如将人送到代国去,锻炼的同时到底山高皇帝远,若有变故,也可灵活处之,否则若乖乖呆在长安,可不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了嘛。
霍光闻言甚是沉默。
有孝文皇帝珠玉在前,他也不是个傻的呀,怎么可能不做防备。
再说,刘贺行事也太张扬愚蠢了一些,不废了他都对不起自己手里攥着的权力。
汉高帝十二年,汉高祖驾崩于长乐宫。长安开始了其风云变幻的高后临国时期,吕氏外戚、势力较大的刘姓诸侯王以及京中功臣集团开始了各自的较量与角逐,再加上刘盈那个不靠谱的又死得早,气氛总是十分微妙。
而代国到底偏远,刘恒得以远离政治中心,安心当他的代王,并且对于敏感的风暴,总是十分谨慎地避开。
譬如高后七年,时任赵王刘恢自杀,吕后派使者前往代国,邀请代王东迁,去当富裕之地的赵王,被代王婉拒了,表示自己很愿意就在这边疆代地为国家戍守国境。
于是吕后对刘恒母子的识相大为满意,心满意足地封了自己吕氏侄子做了赵王。
当然,代王这一次不知是有心还是无心的高情商做法,非但让吕后十分满意,就连诸侯王集团和功臣集团也对于不争不抢看起来很好拿捏的代王高看了一眼。
讲个笑话,心地善良好拿捏的汉文帝,do。
刘恒
当时他当然是十分真诚地不想去当赵王的呀
也不看看前面几任赵王的悲惨结局,吕后那是让他去享受富贵的嘛他要是不乖乖配合演出,现在焉有命在
他干嘛要去掺和进那一滩浑水里去啊。
他又不傻。
还有,他怎么就不心地善良了
他自以为自己还是很宽厚的嘛,你们说是不是啊。
刘恒对着臣属露出了一个十分“和善”的微笑。
汉文朝群臣,,